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诺贝尔在遗嘱中表明,遗产用于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评选时,获奖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不被考虑,主要考量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确是照此工作的,获奖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完全不被考虑,所取得成就的大小才是要考虑的。而且提名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候选人,评选过程严格保密,政府部门无权干涉奖项的评选。公平公正、由专人提名、评选过程科学保密,这使得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诺贝尔奖的权威性由此而来。其他科学大奖在评选上会不自觉地借鉴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
任何一个科学大奖都不可能做到没有不和谐的声音。一定程度上讲,之所以有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是因为诺贝尔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哪个大奖能够像诺贝尔奖这样备受关注。归根到底,这是因为诺贝尔奖三大科学奖项的评选能够尽大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
诺贝尔奖涵盖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奖等多个领域。截至不同时间点,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排名有所差异:
📊 主要国家排名(前15位):
1、美国:411–414人
遥遥领先全球,占总数超40%,科研实力集中于顶尖高校(哈佛、MIT、斯坦福等)。
2、英国:138–142人
剑桥、牛津贡献突出,化学与文学领域领先。
3、德国:111–115人
物理、化学传统强项,二战后科研复苏显著。
4、法国:70–76人
医学、文学领域表现优异,国际合作率高。
5、瑞典:32–34人
诺贝尔奖发源地,化学与物理优势明显。
6、日本:29–31人
亚洲第一,21世纪后加速崛起(年均1人)。
7、加拿大:27–29人
移民科学家占比高,医学与物理成果突出。
8、瑞士:25–27人
人均密度最高(每百万人1.1人),医学领域强。
9、俄罗斯(含苏联时期):23–30人
物理奖占比近半,苏联解体后人才流失明显。
10、奥地利:22–25人
人口小国(800万)表现亮眼,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11、荷兰:20–22人
化学与医学成果丰硕,莱顿大学等机构贡献大。
12、意大利:20–21人
物理学奠基性强(费米等)。
13、波兰:14–19人
居里夫人为代表,女性科研先驱。
14、澳大利亚:12–15人
医学与物理均衡发展,移民科学家助力。
15、以色列:12–13人
特拉维夫大学活跃,物理与化学领域强。
🌏 其他国家与地区:
中国:含外籍华人共11人,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医学)、莫言(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