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QS官方正式公布了2026年世界大学最新排名!
图源:QS 世界大学排名官微
在今年的排名体系里,新增了一个重要指标——国际学生多样性(ISD)。这个指标主要考量学校中国际学生的占比以及学生的国籍分布情况。具体而言,ISD 是通过计算国际学生人数与全体学生人数的比例,以及学生国籍的多元化程度来衡量的。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新指标目前属于非加权指标,也就是说,它暂时不会对2026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产生直接影响。
今年具体的排名方法论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占比,详见下图: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
那么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哪些大学表现优异、排名上升,又有哪些高校排名下滑呢?话不多说,让我们先来看看完整的Top100排名!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
恭喜麻省理工学院(MIT)连续14年蝉联榜首,续写传奇!
去年,斯坦福大学遭遇“滑铁卢”,自2016年以来首次跌出全球前五。而今年,它强势回归,重返前三,也助力美国大学重新占据了排名前五的半壁江山。
哈佛大学被斯坦福超越,从第四名降至第五名;去年排名上升5名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则稳住了全球前十的位置,继续担任前十的“守门员”。
至于其他美国大学的排名,可谓有喜有忧。
芝加哥大学去年排名下降10名,直接跌出全球前20。今年,它如坐过山车般上升8名,位列第13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同样上升8名,从去年的第32名升至第24名,力压第25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今年美国排名第十的高校。
藤校耶鲁大学上升两名,排在第21名,距离全球前20仅一步之遥。
西北大学进步显著,从全球第50名升至第42名,同样上升了8名。
虽然美国高校在雇主和学术界普遍保持着良好的声誉,但由于在2024年纳入的新指标领域得分一般,大部分美国高校还是出现了排名下滑的趋势——
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排名下降4位,排在第15名,紧随其后的是排名没有变化的康奈尔大学(第16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排名继续下滑,降至第17名。
藤校哥伦比亚大学也再次退步,从去年的第34名降至第38名,眼看就要跌出全球前40。
与哥大同城的纽约大学情况更糟,去年还排在第43名,今年直接跌出全球前50,排在第55名,沦为“背景板”。
去年,帝国理工学院(IC)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二,成为英国“G5高校”的领头羊。今年,它不负众望,稳住了第二的位置,没有昙花一现!
紧随其后的“牛剑”因被斯坦福超越,排名均下降一位,牛津大学排在第4名,剑桥大学位列第6名。
伦敦大学学院(UCL)依旧排在第9名,成为全球TOP10中四所英国高校之一。
纵观其他英国高校,排名变化较大,颇有一些“大洗牌”的意味——
伦敦国王学院(KCL)从第40名升至第31名,爱丁堡大学(第34名)、曼彻斯特大学(第35名)虽然排名有所下降,但至少仍保持在全球前40的行列。
布里斯托大学(第51名)和伯明翰大学(第76名)的排名均有小幅上升。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排名下降6名,排在第56名,跌出全球前50。
华威大学(第74名)、格拉斯哥大学(第79名)、利兹大学(第86名)、南安普顿大学(第87名)和杜伦大学(第94名)的排名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今年的排名中,英国高校除了守住全球第二的帝国理工学院值得庆贺外,还有两所老牌强校重新杀回全球前100——谢菲尔德大学(第92名)和诺丁汉大学(第97名)!
其中,谢菲尔德大学从去年的第105名一举上升13位,诺丁汉大学从全球第 108名上升11名。
“重返世界前100”的口号,在今年终于成为了现实。
在今年的排名中,约45%的中国(内地)大学排名较去年有所提升。本次共有32所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上升,延续了近年来中国高校在国际排名中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
北京大学依然位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全球第14名。
清华大学成功上升3名,位列全球第17名。
复旦大学(第30名)排名上升9位,力压伦敦国王学院,冲进全球前30!
中国内地高校本次进入全球前 100 的仍然是5所,除清北、复旦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第47名)和浙江大学(第49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大学从全球第145名大幅上升至第103名,距离全球前100仅一步之遥。这也让我们对2027年的排名充满期待,也许届时将有6所中国内地高校跻身“世界前100”!
聚焦中国香港地区,香港大学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从去年的第17名一举升至第11名,紧跟在加州理工学院之后,世界前十近在咫尺!
香港中文大学(第32名)和香港科技大学(第44名)在去年排名回暖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小幅上升,稳居全球前50高校之列。在全球拥有5所或更多上榜高校的地区中,中国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提升幅度位居第二。
此外,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强调提升研究能力的战略持续取得成效。
在QS研究影响力衡量标准的“师均论文引用”指标中,71%的中国(内地)大学在该指标上的排名有所提升。仅有五个地区的这项得分高于中国(内地)高校平均得分(70.6),分别是卡塔尔(86.7)、荷兰和新加坡(均为 73.1)、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71.6)以及澳大利亚(70.7)。
与去年纷纷进步的盛况相比,澳洲大学今年的排名略显黯淡。
除了蒙纳士大学(第36名)上升1位,以及西澳大学稳居全球第77名、阿德莱德大学继续排在全球第82名外,其他澳洲高校的排名均出现了明显下滑——
墨尔本大学依然领跑澳洲,但排名从全球第13名降至第19名。
新南威尔士大学紧随其后,下降1名,排在全球第20名。
悉尼大学下降7名,跌出全球前20,排在第25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掉出全球前30,排在全球第32名(与香港中文大学并列)。
昆士兰大学下降2位,位列全球第42名。
悉尼科技大学下滑8名,排在全球第96名。
新加坡拥有亚洲地区唯一一所跻身全球前十的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全球第八。
另一所新加坡名校南洋理工大学,从去年的全球第15名上升3名,来到全球第12名。
而全球前十中另一所非英美高校仍然是排在全球第7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在欧洲地区,德国近年来首次出现大学排名上升数量多于下降数量的情况,而意大利首次有高校跻身全球前100,米兰理工大学排名全球第98名,这对于同为G7国家的意大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也正是在这种排名指标的影响下,加之QS相对更全球化的多维度视角,使得很多涉及“留学生回国落户”“留学生归国就业”的选拔条件都会将QS排名作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