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宁德凭强度

2025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榜:深圳-香港-广州登顶,风投成新关键,宁德凭一家企业冲进前五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用“专利+科学出版物+风险投资”三维指标重构了全球创新集群格局——这是首次将风投交易纳入评价体系,直接推动深圳-香港-广州超越东京-横滨登顶全球第一,也让北美集群凭借创业活力缩小与亚洲的差距。从圣何塞-旧金山的科技巨头生态,到宁德因一家企业跻身创新强度前五,这份覆盖237个集群的报告,勾勒出全球创新“强者愈强、路径多元”的新图景。

评价体系变了:风投加入,改写全球排名

今年的创新集群评价不再只看“硬实力”(专利、论文),而是新增“创新金融”维度——风险投资(VC)交易数量,这让擅长培育初创企业的集群迎来“逆袭”。报告显示,前100强集群贡献了全球70%的国际专利申请(PCT)和风投交易,以及50%的科学出版物,而前10强更是垄断了40%的PCT申请和35%的风投交易,集中度远超往年。

这种变化直接重塑头部格局:深圳-香港-广州凭借9.0%的PCT全球份额(全球最高)和2.9%的风投占比,首次超越东京-横滨(PCT占比10.3%但风投仅2.2%)夺冠;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则靠6.9%的风投份额(全球第一)稳居第三,其谷歌、斯坦福大学构成的“产学研投”生态,成为创新集群的标杆。北京(PCT 3.8%、论文4.0%)和首尔(PCT 5.4%)分列第四、第五,前者的科研产出(论文全球占比4.0%)在前十中最高,后者则凭均衡表现保持竞争力。

中美主导格局:中国24个集群领跑,美国靠风投缩小差距

全球创新集群仍由中美两国主导,但差距因风投数据的加入明显缩小。中国以24个集群入围百强(较去年减少2个)连续三年居首,除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等传统强集群外,宁波(93名)、宁德(99名)首次上榜,其中宁德因宁德时代的专利爆发(全球第五大PCT申请人),成为唯一进入“创新强度前五”的中国集群。

美国以22个集群紧随其后(较去年增加2个),且头部集群表现更亮眼:圣何塞-旧金山、波士顿-剑桥、纽约市均进入前十,其中波士顿-剑桥凭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创新强度排名中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新增的迈阿密(67名)、凤凰城(78名)等集群,均靠风投驱动的创业生态突围,反映出美国在“创新商业化”上的优势。

欧洲则呈现“分散化”特点:德国7个集群(慕尼黑27名、柏林30名)、英国4个集群(伦敦8名、剑桥69名)是主要力量,但除伦敦(风投占比4.4%)外,多数集群因风投活跃度不足,排名较去年下滑。不过芬兰赫尔辛基(创新强度第9)、荷兰埃因霍温(第10)凭借“小而精”的产业生态(如诺基亚、飞利浦),成为欧盟创新强度最高的两个集群。

区域新势力:印度集群飙升,拉美非洲迎突破

新兴市场的创新集群正加速崛起,成为榜单的重要增量。印度有4个集群入围,班加罗尔从去年的52名跃升至21名,德里从63名升至26名,孟买从88名升至46名,核心原因是风投交易激增——印度初创企业在AI、软件服务领域的融资热度,让这些集群在“创新金融”维度得分大幅提升。

拉美和非洲也实现突破:巴西圣保罗(49名)外,墨西哥城(79名)成为拉美第二个进入百强的集群,其高露洁、国立自治大学构成的“消费+科研”生态初显;非洲仅埃及开罗(83名)上榜,但其在农业科技、医疗软件领域的专利增长,为非洲创新集群树立了标杆。此外,爱尔兰都柏林(71名)、挪威奥斯陆(85名)等首次上榜,填补了欧洲部分国家的“创新空白”。

创新强度藏惊喜:宁德凭一家企业逆袭,路径差异显著

如果说“百强排名”看规模,“创新强度”(按人口标准化后的创新产出)则更能体现集群质量。圣何塞-旧金山以人均8132件PCT申请、2608笔风投交易的绝对优势夺冠,英国剑桥(人均6330件PCT、1282笔风投)、美国波士顿-剑桥(人均4542件PCT、1079笔风投)紧随其后。

最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宁德:这个人口仅42万的集群,凭人均13032件PCT申请(全球最高)冲进前五,核心驱动力是宁德时代的专利爆发——这家企业2024年PCT申请量全球第五,直接带动集群专利产出碾压其他对手。不过宁德的短板也明显:人均论文仅733篇、风投9.4笔,反映出“单企业驱动”与“全生态均衡”的差距。

不同集群的创新路径也呈现多样性:奥斯汀(美国)风投强(人均1136笔)但论文弱(4840篇),是“创业导向型”;西安、长沙等中国集群论文强(人均1.3万篇以上)但专利和风投弱,属“科研导向型”;伦敦、纽约则均衡发展,是“综合型”集群,这些差异印证了“创新没有唯一路径”的结论。

结语:创新集群的未来,拼的是“生态协同”

2025年的创新集群百强榜,本质是全球创新生态的“实力清单”:风投的加入,让创新评价从“重研发”转向“研发+商业化”并重;跨边界集群(如深圳-香港-广州)的崛起,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中国集群从“数量领先”向“质量突围”(如宁德、深圳),美国则凭“创业活力”巩固优势。

对普通人而言,这些集群不仅是专利数字的堆砌,更是就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圣何塞的科技岗位、深圳的制造业升级、剑桥的科研转化,都在切实影响生活。未来,能在“专利、科研、风投”三者间找到平衡,同时带动区域协同的集群,才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走得更远。

THE END
0.全球创新指数公布:中国跻身前十这一指标超过瑞士作为评价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各国创新的风向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参考。除了总指数排名比去年跃升一位外,中国拥有最多跻身百强的集群(24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跃居榜首。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8691CXUKZTqSZlWsN24P€8wzTdT4;1;:<0ujznn
1.2024全球创新指数发布新一年的全球创新指数公布。 第一财经从WIPO中国获悉,当地时间9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瑞士、瑞典、美国、新加坡、英国名列前茅,中国位居第11位,仍然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的百强科技集群中,中国有26个,连续第二年jvzquC41yy}/elukv0usi8f142852B79146369>49ti:77mvon
2.我国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新闻频道我国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的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加大,2024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 二是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壮大。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体系的新支柱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38691CXUKS{6tV7ePBhdzX9YdnncK4;13:<0ujznn
3.《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发布本报讯(记者 李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居第11位,不仅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还是10年来创新力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该指数78个创新指标中,有8个指标位居第一。 jvzq<84yyy4do{sp0eun0ls1eqtugwy14285/:512;5dqwygpve38959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