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周福霖罗锡文等院士领衔!广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炉!

2月9日,教育部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东8所院校的教师团队入选!‍‍‍‍‍‍‍‍‍‍‍‍‍‍‍‍‍‍‍‍‍‍‍‍‍‍‍‍‍‍‍‍‍‍‍‍‍‍‍‍‍‍‍‍‍‍‍‍‍‍‍‍‍‍其中包括何镜堂、周福霖、罗锡文3位院士领衔的团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该校继2018年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何镜堂教授领衔,包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20余位教师组成,教师团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育发展之路,教学成果丰硕、科研业绩卓越、学术造诣深厚。

立德重教成大我

打造赤城仁爱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何镜堂院士虽年过八旬,仍奋战教学科研一线,强调“学建筑先学做人”,以己为范,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及职业素养塑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方向,教导学生以赤诚热情投入祖国建设,师生教学相长,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形成立德重教的团队精神品质。

团队积极灌输服务祖国的远大理想,逐步发展壮大教师团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6人。团队已获“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亚热带公共建筑可持续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筑技术科学”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等荣誉。

课程体系强基础

铸就三位一体育人典范

团队立足岭南地域文化与特色,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坚定“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路线,为全国高校建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了标杆。团队主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着眼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团队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矢志报国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和学徒制,为全国建筑学科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输送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全力支持学生创业,依托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支持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全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研究生中数十人晋升教授、院长、总(副总)建筑师,还有一大批成为省、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或城乡规划建设领域领军人物。其中,由何镜堂院士亲自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约百人,这批学生中,1人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8人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一届届毕业生,以拳拳报国之心,为城乡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成就建筑领域独有的“华南现象”。

两观三性重实践

推动产学研跨越式发展

团队负责人何镜堂院士主持筹备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成为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构筑了产学研一体、系统完备、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平台,从理论、技术创新角度为建筑学科全面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做出积极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着眼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研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承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引领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创作一个建筑精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斩获一个奖项“三个一”的标准,取得丰硕科研实践成果,设计作品共获各类奖项900多项,其中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10余项;论文成果数百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布署,教师团队和学生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团队聚焦项目创作实践,重道义、勇担当,用建筑记录时代,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厂民族宫、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广东省“三馆合一”工程、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映秀震中纪念地、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国深博物馆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热心公益担使命

冲锋教育扶贫攻坚一线

何镜堂院士关注教育,热心公益,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何镜堂院士心系青少年人才培养,通过接受人民日报、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专访,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和专题讲座200余场次,用亲身经历为后辈种下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种子。团队大部分教师都担任了省、市政府及专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决策咨询专家顾问,活跃在各公益、学术组织,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团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助力揭阳孔美村新农村建设,精准支持云县、普洱市文化、科技扶贫及韶关龙归粮所改造等,见证了团队回馈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团队表示,将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州大学

由周福霖院士领衔的广州大学“减震防灾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心怀“国之大者” 心系人民安危,奋力推进隔减震前沿技术创新,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广州大学“减震防灾教师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领域。

团队在周福霖院士带领下,矢志科技报国、立德树人、服务社会,致力于研究、发展、推广适用于我国工程减震防灾技术,勇担教书育人神圣使命,身体力行诠释了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团队坚持学科特色、聚焦抗震防灾减灾领域,坚持人才引育结合,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传帮带的学术和教学共同体,多人获评“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团队以“爱国、团结、专研、奉献”为精神底色,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教学

躬身育人 用心执教

团队共有14人。其中党员13人,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讲师 2人。

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多年来,团队成员躬身示范、立德树人,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导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立本科生“福霖班”。周福霖院士坚持为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担任“福霖班”总班主任和总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广州大学本科生“福霖班”

近年来,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 31项。其中,谭平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刘海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团队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负责的课程《桥梁工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科研创新

保驾护航“国之大者”

团队勇担国家民族赋予的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工程减震控制领域进行了前沿性、开创性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6 项,出版专著 37 部。承担的 973 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为近海交通工程抗震设计理论和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重点研发项目“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减隔震控制理论和技术。这些项目将“顶天”的尖端防震减灾理论转化为“立地”的安全工程,攻克了减震防灾领域系列“卡脖子”技术,为我国在该领域作出 12 项奠基性、开拓性贡献。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奖 6 项,省部级科技奖等34项。

从左到右依次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方法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团队及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2013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7 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2020 年被评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建设和研发了综合性能世界领先的振动台台阵和万吨多轴加载系统等隔减震试验设备,可充分满足本领域科研及服务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积极推动减震防灾技术应用,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标准化建设、工程咨询等方面,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科技造福于民。

团队研发的隔震、减震与控制新理论新技术,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主持研究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的隔减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隔减震技术提供范例。团队还先后完成了广州塔振动控制系统、故宫博物院文物隔震、汕头地震区海底隧道消能减震等技术,主持建成的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隔震房屋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团队担纲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隔震与减震设计

在团队大力推动下,我国目前隔震建筑已超过 15000 余栋,涵盖大部分省市,为广州西塔、国际演艺中心等 200 多个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团队为我国核电工程安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务院重大决策与建设。汶川地震后,周福霖院士更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抗震减灾会议,为灾后重建制订抗震标准及指导性意见,广东省委授予周福霖院士“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地政府特授予其“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团队主持设计广州塔抗震阻尼系统

团队积极编写工程技术标准,为工程减隔震行业标准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主编国际标准 2 部,国家标准 6 部,行业与协会标准 10 余部,其中《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隔震设计标准。团队还致力于提升中国技术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参加国际标准《国际隔震技术标准》制定编写,主持《建筑弹性滑板支座》国际标准,带领中国迈进了国际减震防灾领域的领先行列。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也是继预防兽医学团队后,该校第二个入选的教师团队。

院士领衔,科研领跑,育才领先,充分彰显华农师资建设的累累硕果往下滑,领略农业工程教师团队风采。

心怀大我,至诚为国

为实现农机强国梦不懈奋斗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始于1958年成立的农业机械化教研室。团队负责人为罗锡文院士,成员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人,“全国农机十佳教师”3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多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0年3月疫情期间,罗锡文院士在指导春耕时坐在田头吃盒饭。

立德树人,潜心教学,

以培养农业工程创新人才为己任

团队成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有“大国三农”情怀、知农爱农、积极投身农业工程事业的优秀人才。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不懈努力。

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实践学习

指导的学生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优胜杯高校;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三下乡”助力农业复产社会实践,被评为广东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多项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团队成员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突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以及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创建了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3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

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喷施作业

无人驾驶收获机与无人驾驶运粮车配合作业

知行合一,深入一线,

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

做出重大贡献

团队坚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农业工程先进技术,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团队成员深入基层助农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团队成员深入全国26个省市推广水稻精量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2020年疫情期间,团队成员30多次到广东各地指导春耕生产。18人担任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企业科技特派员。获省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团队负责人罗锡文院士登上央视《开讲啦》节目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农机新技术。团队在全国各地召开100多次现场演示及技术研讨会,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通过主流媒体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农机新技术,12次登上央视。通过广州科普大讲堂和“南方+”直播间宣传“无人农场”新技术,单次观看量超过20万人次。

2020年3月,罗锡文院士带队赴廉江指导水稻精量穴直播工作

主动参与战略咨询研究,为政府出谋划策。团队成员主持2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项重大咨询项目的专项和3项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咨询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疫情期间,团队成员主动调研湖北等6省的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撑。

凝心聚力,团结协作,

打造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坚持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目标,学科带头人走在前、做表率,老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奋发向上、争当先锋,形成了一支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共促农业工程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现有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5人获国家科技奖励,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广东省杰青,1人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获评广东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入选珠江科技新星。

为什么要评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各地各校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示范,切实推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石。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完整名单

(滑动查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国际项目渤海大学选拔赛二、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三、总体目标 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 打造世界大学生创新教育交流合作国际品牌。积极举办海外区域赛, 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提升中国高等教 育国际影响力。 四、项目征集 通过国内高校或合办赛伙伴征集选送等方式,充分挖掘国际交流 合作资源,jvzquC41eziziu3djw4ff~3ep1ipoy4htqtu1ltor1oohxDkf?788?
1.全球榜首——我校在2021年度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总决赛中西工大新闻网12月30日电(谢潇潇 陶凯 曹瑞通)日前,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传来喜讯,我校本科生团队在2021年度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总决赛(The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Innovation 2021)中斩获国际总决赛第一名,荣获全球榜首。此次国际总决赛由国内的285个高校2731个项目中决胜出5强后,又与包含瑞士、德jvzquC41|0txr~3gfw4dp8nphq529<513:>387mvo
2.career.uibe.edu.cn/front/channel.jspa?channelId=84310.14 向全球递出邀请函丨十月启幕,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邀您共话创新! 09.24 赛事培训 | 贸创讲堂——创新创业大赛备赛技巧 09.24 活动回顾 | C-Star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09.24 重点赛事 |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经纬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07.16 创新创业夏令营|第四天课程回顾 创新创jvzquC41ecxfg{3wkdk/gmz0ep5gtxsv1enbpwjn0lyqcHhjcptfnRi?:69
3.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大赛旨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 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 干,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 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jvzquC41eziziu3djw4ff~3ep1ipoy4htqtu1ltor1oohxDkf?SUW=SE22SnO>R4[
4.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项目校内选拔赛通知各院(系):为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客,融入经济双循环创新浪潮,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争平台,实现“更国际”的预期目标,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和《西北大学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jvzquC41yy}/p€z0gf{/ew4kphu03:=914939:3jvo
5.大学生可参加的创新创业大赛汇总“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以“共圆中国梦、青春创未来”为主题,包括主体赛事:创业创新路演赛,专项赛事:“欧格玛”杯大学生营销策划赛。参赛对象为年满18周岁但不超过40周岁的境内高校青年学生、社会青年、港澳台青年以及海外留学青年。 竞赛时间: 报名:2月-6月 区赛:9月 国赛:9月jvzq<84fzu/uzre0gjv0ls1428419>291i46:7c32>96?4rcik/j}r
6.喜报!喜报!我校首次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至此,我校总共获得1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 参赛师生合照 全国总决赛金奖争夺赛评审结果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主赛道50强名单(不含复活)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港澳台地区五强名单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jvzquC41yy}/u€uw0gjv0ls1eziz1rshq1714B44866/j}r
7.高教主赛道5个项目全部通过国赛网评,金银奖总数全国第七!整体实力进入全本届大赛突出以赛育人、突出敢闯会创、突出“四新”引领,共有来自国内外111个国家和地区、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1450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千万,成为了“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全球青年双创大舞台。 继去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取得4金1银的历史性突破之后,本届大赛太原jvzquC41yy}/v‚zv0gjv0ls1kplp1:549185;<50jvs
8.关于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预通知——更创新。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竞赛内容和形式,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升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创造力。 ——更协同。充分发挥大赛平台纽带作用,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开放大学、开放产业、开放问题的良好氛围,助推大赛项目jvzquC41ezize7mhwv4ff~3ep1oohx4323607@=50jzn
9.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鸣金深圳大学“水利万物”项在随后的会旗交接仪式上,本届“互联网+”广东省分赛承办高校深圳大学郑重将会旗交与第十届“互联网+”广东省分赛承办院校岭南师范学院。闭幕式开场灯光秀和舞蹈节目《闯》、歌舞节目《破浪》也都体现了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核。 据了解,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已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参赛人数最多、水平jvzquC41yy}/uƒz0gf{/ew4kphu03:;313>18@3jvo
10.西北大学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项目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争平台,实现“更国际”的预期目标,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项目参赛邀请的通知》和《西北大学关于举jvzquC41il4oy~3gfw4dp8nphq5239;15;860qyo
11.学校成功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8月22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上海赛区)专项赛决赛在线隆重举行。此次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承办,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协办,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支持。本届大赛启动仪式由上合组织青年创业交流基地(青岛)国际部副部长爱琳娜、科创事务部曹宁jvzquC41pg}t0|zkdg4ff~3ep1814=42:4;0e:7783g29<>231vbin3jvo
12.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务院倡导,教育部等13部委共同主办的全球双创赛事,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重。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成为覆盖全球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释放出“青年+创新创业”的无穷力量,培养了一大批有jvzquC41yy}/jkhkv0kew7hp1e~d{8hze{jt0qyo
13.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innovAtioN简称iCAN大赛)暨中国选拔赛(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是由国际iCAN联盟、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年度竞赛,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iCAN大赛始于2007年,秉承“jvzquC41f|qyz‚3pgr{/gmz0ep5ki|31f€lz‚ouz35ymsx1ezizf|3jvo
14.《2021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成长力报告《报告》由大赛组委会联合并委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示交流中心研制,分为《大赛总体》《项目成长》《双创带动就业》《引领教育》四章,全面总结了历届大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大赛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 jvzq<84eze/z|~w0gjv0ls1kplp1:52:174;=3jvo
15.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获奖公示名单省市优秀组织奖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山东省、陕西省、福建省、北京市、四川省高校集体奖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西安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2594922:18>5442642>60ujzn
16.我院两个项目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据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创立至今,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是目前国内综合性最强、影响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比赛之一,2022年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在重庆大学举行。 为组织参加此次大赛,兰州大学以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䇹政基金jvzquC41nklful3n|w4ff~3ep1oohx4326803<9:0jzn
17.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年共吸引了来自中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jvzq<84eze{z7sgws4ff~3ep1oohx4324?07:=:0jzn
18.59铜!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龙江学子创历史最好成绩:看他们如何烧脑神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于日前闭幕。这是我国举办的最具影响力、最权威、最广泛参与的国际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活动。 在入围总决赛的1085个优秀项目中,黑龙江高校学子大展风采,斩获“4金、13银、59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将高校的智力、jvzquC41yy}/pnfw0gjv0ls1kplp1:5641;3393jvo
19.3金!昆明理工大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取得历史性12月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昆明理工大学获得金奖3项、银奖2项,其中《高温相变蓄热技术的引领者》《瑞灵基因——全球领先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治疗方案开创者》《返普“硅”真——打造光伏产业硅生态链的内循jvzquC41yy}/mvzuv0kew7hp1ktgq86363559;:50jzn
20.我校“互联网+”大赛历届金奖总数保持全国第二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君 郭菁)10月12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行。我校参赛团队经多轮激烈角逐,喜获4金5银3铜。金奖总数和奖牌总数位列湖北省第一。历届金奖总数稳居全国第二。学校获得高教主赛道高校集体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在大赛同期举行的jvzq<84pgyy/j~xv0gjv0ls1kplp1:5241:3;B80jvs
21.2023北航全球科创大赛启动,首次设立面向在校生群体的新芽赛道举办北航全球科创大赛,是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生科创体系架构,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学生科创汇聚各方创新资源,融通全球高水平大学创新力量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设立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推进“学生校园当总师”的模式形成常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效应jvzq<84yyy4{sls0eqs/ew4::85559:50jznn
22.2023年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人民政协人民政协网12月25日电(记者 鲁雅静)2023年12月22—24日,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奥林匹克塔成功举办。 自2007年创办以来,iCAN大赛坚持原始科技创新的理念,被誉为“最具原创精神的青年创新盛会”。得益于教育部、财政部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的支持,2023年赛事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8/3433788687;98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