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科创报国汇报会暨颁奖活动在南京大学举行。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举办主体赛和“揭榜挂帅”、“人工智能+”专项赛及项目对接转化会等系列活动,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获“挑战杯”,华中科技大学等56所高校获“优胜杯”;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及“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作品982件。
聚焦国家战略 激发创新活力
本届竞赛突出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
科创报国汇报会暨颁奖仪式上,南京大学特等奖作品《虚拟人体——优化新药临床试验方案的人工智能模型》做优秀获奖项目快闪展示。“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失败率超90%,其根源之一是传统建模工具依赖简化假设,预测精度与个体化能力不足,且核心软件被国外垄断,严重制约我国新药发展。”团队核心成员、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硕士生刘天硕介绍,针对该“卡脖子”难题,团队首创数据—知识双驱动的虚拟人体 AI模型。经验证,该模型人群外推与剂量泛化能力强,实现了临床试验样本成本降低15%的案例,并于超15家医院/企业针对多种药物进行试用,在关键指标上超越国际主流技术。
同样获得特等奖的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结核病诊断筛查。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现有技术无法筛查隐性结核感染,且对结核病的漏诊误诊率高,许多患者在确诊时,肺部已遭到永久损害。能否研发出结核感染早筛技术,帮助实现结核病“早发现,早治疗”?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高畅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攻艰克难,研发了数字化结核活性定量芯片系统,该系统可检测痰液、唾液、血液等多类型样本,在30分钟内出具筛查报告,实现结核隐性感染筛查关口前移。
聚合资源要素 促进成果转化
本届竞赛注重推动赛事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奖,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集团、苏州工业园区、湖南湘江新区、陕西省西咸新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6个“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合作,助力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
“西安交通大学为‘挑战杯’金奖项目落地打造了三个全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介绍,学校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为项目落地提供配套资源。采取以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学业、创业有机贯通;创新开展“挑战杯—国创赛”金奖项目夏令营,促进优秀项目落地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创多导师的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为团队学生配备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还有技术经理人帮助学生找对研究方向,促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组建一支70多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校企联合攻关的一线。“我们不仅服务西安交大,还服务整个陕西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王欢说。
聚集各方力量 助推地方发展
本届竞赛注重服务青年学生就业,通过组织专项招聘会等渠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5万余个。
11月3日,共青团江苏省委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敬文学生活动中心广场开展人才政策宣介、企业专场招聘、项目转化对接等一系列竞赛配套活动。
“全国学子看江苏”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活动,系统展示江苏13个设区市的青年人才政策,引起众多外地学生的关注。“无论是创业者的衣食住行,还是对项目的资金支持和产业链对接,这些城市的政策都很实在。我和小伙伴们这几天已经考虑把项目落到江苏来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参赛选手说。
“硬核江苏成就你”项目对接转化落地活动现场设置了核心路演、园区推介、项目展示、深度洽谈、转化签约等多个功能区域。据悉,江苏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在推动项目落地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位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技术经理人说:“我们近期成功帮助一个参赛团队对接了苏州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团队的技术能有效解决该企业在精密质检环节的痛点,而我们熟悉本地产业链,迅速匹配了测试场景并促成了技术采购协议,让创新技术能‘就地转化’。”
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招聘会上,120家知名企业来到现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占比超75%,招聘岗位需求7000多个。“我们这次带来了1000多个岗位需求,就是看中了‘挑战杯’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京东集团校园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希望重点引入本次比赛中优秀项目团队成员,为企业注入活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青创营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