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一句话我们经常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上看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书籍中汲取营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很多时候,这句话不是一句单薄的口号,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书籍对他们发展的重大影响,最终走向成功。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名字叫卢柯。
卢柯岁中国科学院一名了不起的院士,他16岁就进入大学学习,28岁的时候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成果获得世界认可。
1956年,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祖籍河南。从小,卢柯就与常人不同,他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这促使他对小就渴望对新鲜事物求知欲,而且热爱读书,勇于实践。
他的父母也有着先进的育儿观念 ,在卢柯向他们发问的时候,他们从不会感到厌烦,而是悉心的引导卢柯去阅读,通过书籍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卢柯从小就爱上了阅读。当别的孩子三五成群玩游戏的时候,卢柯就已经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初中的时候,卢柯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这种好奇和热爱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中学时期他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一腔热枕,但由于教育资源的贫瘠与落后,他并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
高考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机。16岁那年,卢柯通过高考进入南京理工大学,这里的优质资源为他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选择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因为他对物理和化学的热爱始终不变。
卢柯的大学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轻松舒适,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一头扎进大学的实验室和图书馆。渐渐地,他在科研上颇有心得。这个世界从不辜负一个努力的人,卢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获得不少的成就。
1985年,卢柯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像很多学子一样向往国外的名校,而是选择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读博期间,他凭借着一直以来对专业领域的专注与热爱,并为之刻苦钻研,最终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短短5年时间顺利拿到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随后,他又选择留在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任教,担任该所副研究员。由于表现突出,成就斐然,28岁的他被破格升为教授,两年后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3年,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这还不是最让人骄傲的地方,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中国的学术成果外国并不认可,这也使得中国的院士可能在外国并不会受到尊重。卢柯的传奇之处并不仅是一名中国院士,而且是被好几个国家承认的院士。
2005年,卢柯被德国的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8年,美国科学院将卢柯增选为外籍院士。除了这三个国家的院士,卢柯还被评为发展中国家的院士,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科研界的人应该都熟悉美国的《Science》期刊,一般的科学家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和论文出现在这个期刊上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卢柯凭借杰出的科研成就被聘为《Science》的周刊评审编辑。这种成就真让人叹为观止,用网友的话说,这就是一路开挂的人生。
那么,卢柯主要有什么科研成就呢?
首先,他的研究领域是材料科学,他在读博士后期间,发现了被人引用十几年的重要研究有错误,于是他推翻了原作者——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的结论。这个发现为他的博士后论文打下基础,他在这之上提出了非晶完全晶化法。
非晶完全晶化的制备方法不仅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也让中国纳米晶体领域的研究领先于世界。卢柯不仅是一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优秀导师,多年来为祖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虽然他是美国《Science》周刊的编辑,但是他会引导自己学生,不要把发表论文当作研究目标,而是让科学应用到大众的生活,为人类的发展谋福利。
同时,他还时常教导学生对科学需要有好奇心外,还需要有质疑和打破的勇气。卢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出质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可以保持科学研究的持久生命力。
2012年,卢柯辞去了自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所长一职。从2018年开始,卢柯被任命为辽宁省的副省长。
尽管如此,卢柯仍致力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来为国家做贡献,多年来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就有70多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就算他有一天退休了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他也相信自己培养的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学生能够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少年强则中国强,他深知祖国的未来靠的是更多的后起之秀。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卢柯教导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他的人生经历很好地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颜如玉,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