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于昨日正式发布了2026QS亚洲大学排名。
香港大学荣登亚洲榜首,北京大学位居第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上升一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列第三。
最终排名结果请以官网为准
聚焦中国(内地)高校
本版QS排名收录了395所中国(内地)高校——较去年新增261所。中国(内地)高校上榜数量增幅位列该地区第一名。总体而言,较去年上榜的院校中,48所排名上升,79所排名下降,7所排名持平。今年有五所中国(内地)高校升至百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跃升26位,今年并列第100名,创下该校历史最高排名。上海财经大学跃升幅度最大,排名上升103位至第283名。
最终排名结果请以官网为准
中国(内地)在多项关键指标中拥有最多百强院校,包括学术声誉(19所大学进入前100)、雇主声誉(14所进入前100)、国际研究网络(31所进入前100)以及篇均论文引用(48所进入前100)指标。
在中国(内地)院校中,北京大学在包括学术声誉在内的11项指标中位列榜首。清华大学则在雇主声誉指标中排名第一(该项北京大学位列第二)。去年中国(内地)的上榜院校中,约64%在雇主声誉指标上有所提升。约67所院校在此指标上得分高于全球平均值24.5分,其中四所院校获得满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亚洲大学排名指标表现
日本和韩国在师生比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分别有20所大学和18所大学进入前100名,而中国(内地)则有11所高校入围前100。
印度在师均发表论文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工方面进入前100名的数量更多,分别为46所和45所。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在师均发表论文数指标上则有32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在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工数指标上则有9所大学进入前100名。
在国际化指标方面,马来西亚在国际教师指标中有23所高校进入百强排名。
在国际学生指标中,中国(内地)目前仅有2%的高校跻身亚洲百强,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高校占比分别为60%和55%。此外,中国(内地)在国际教师指标中则有3%的高校进入亚洲百强,马来西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占比则分别为47%和33%。
总体而言,本次排名有13所中国(内地)院校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两项指标上实现提升。除西交利物浦大学外,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表现均优于同类院校,跻身国际教师指标排名前50。
最新发布的《QS全球学生流动报告:中国篇》指出,中国(内地)预计将在2026年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国际学生数量峰值。未来五年国际生入学人数预计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的国际联系,到本十年末,中国(内地)国际生规模将达到约5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