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用于高考择校,不覆盖海外留学
先看一个分析结果数据。下表为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2022年QS世界大学、2022年USNews世界大学、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学、2022年谷歌全球高校学术影响力排名均覆盖的中国高校的排名情况。
【注】1)为便于比对,表中QS、USNews、泰晤士、谷歌高校学术影响力排行榜的“排名”,是依据中国高校在其中的原始排名值排序后形成的排序值;2)排名均为当前最新数据,发布时间均在2021年内。QS、USNews、泰晤士、谷歌的命名方式采用发布时间下一年命名,所以为“2022年”。
很容易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上述现象,在网络上直接引发的一个现象是:每一个排行榜发布时,总会有粉者满怀深情地说“这个排名的确靠谱”、而黑者则义愤填膺地表达“垃圾、靠买的”,诸如此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排行榜都是基于一个指标体系、一个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形成的排名的差异!
可以具体看看各个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对于软科,其指标体系非常复杂,如下图所示。软科的指标体系以办学层次(本科为主?硕博比重大?)、学科水平(体现学科的优劣程度)、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生源好不好/老师好不好/课程好不好,等等),以及科研能力构成。这其中,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关指标所占权重高达44%+,科研能力相关指标所占权重约为37%+。
同时可以看到,软科的细化指标强依赖教育部、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种评估,比如学科评估、一流课程建设等等。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方面的考量。
QS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首先能看到,不同于软科完全采用客观量化数据,这个排名有权重合计为50%的数据来自主观定性评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术同行、雇主获取对高校的主观评价。其次,指标体系中科研能力的权重占据大头,接近60%;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考虑了雇主对高校的认可度--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因为直接影响到就业。同时这一指标也会反映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再加上师生比体现了教育资源的数量,那么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关指标所占权重为30%。
泰晤士(THE)的指标体系从最高层次与QS非常接近: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相关指标占比30%、科研能力相关指标均占比60%。也与QS一样,引入了主观评价的方式(教学声誉调查、研究声誉调查)。
US News的指标体系则几乎全部围绕科研能力,如下图所示。
谷歌高校学术影响力排名从其命名即可得知:它是对高校学术科研能力的评估。其评价指标采用软科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下图为软科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但它做了两点改进:1)去除“师均表现”这一指标。换句话讲,不考虑高校的规模;2)所有数据均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所以,这一排名本质上是学科评估排名、而非高校排名!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问一个问题:使用排名择校是为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为了能够获得好的教育,能够在就业时高校的“光环”够亮、作为“敲门砖”更硬。
假设依据这个答案,那么如何使用排名就显而易见了:需要同时兼顾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高校的名望---而高校的名望往往通过其学术科研能力体现。
那么,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应该是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谷歌全球高校学术影响力排名。因为在其指标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对“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考量。
对于剩下的软科、QS、泰晤士,能够同时兼顾这两方面。但毋容置疑软科是更适应中国国情的。但它的一个弊端是:过强依赖教育部、政府部门的评估结果,造成实时性有所欠缺。这种情形,对于历史久的高校是有优势的。比如,第四轮学科评估采用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且发生在6年多前。
同时,规模大的高校、管理层级较高的高校(如教育部直属)相对占有优势,比如对于各类领军人物的数量等等。当然软科也通过增加“均比”性质的指标平滑了这一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一点较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排名结果。
所以,在应用软科排名时,对于新兴高校、小而精高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等)要心中有数,适当地与历史久、规模大、层次高的高校进行其他权衡。
所以,以排名择校时:1)软科、QS、泰晤士均可参考,但以软科为主;2)对新兴高校、小而精高校要适当地区别对待。
我做了这样一个计算:将软科、QS、泰晤士的排名取平均值、然后按平均值排序形成“排名均值排名”,然后再对各该校在广东省“理科”近4年本科批次的平均录取位次进行排序形成“录取位次均值排名”,形成了下表。
看最后两列排名的情况,能不能悟出些什么?我能悟到的是:高校的录取位次,其实更具有参考性!当然里面有一些异常:比如,中山大学在广东省招生人数非常多使得你录取位次偏低、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都很强但有冷门专业拖后腿、中国人民大学的由于其优势学科的特殊性在QS等的世界高校排名中结果偏低。
1.为什么没有提及校友会?
校友会的指标体系,与软科非常非常接近、但大幅增加了杰出校友的权重(20%)。对于前者...无论谁抄谁的吧....我更信软科的科研能力,至少谷歌都能给其背书;而后者,个人不甚认同这一指标、至少是对其20%的权重。其他不多说,大家若有兴趣,可以按照本文的分析思路予以分析即可;
2.这几个排名能够包揽一切吗?
其实不是。这几种排名都有再细化到学科的排名。可以这么理解:高校排名是对高校的评估、而学科是对具体某个学科的进一步评估。对于软科,进一步还有专业排名;
此外,对于高校排名,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估体系会有差异,所以很多排名是会区分高校类型。比如,本文看到的软科排名是“主榜”的排名,涵盖综合、理工、师范、农业、林业类大学。对于其他类型的高校,会有各自独立的排名,比如医药类大学排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