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QS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正式发布,15所顶尖学府上榜,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蝉联冠亚军,分别位列全球第14和并列第17,继续引领学术卓越。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则以并列47和49的成绩分列四五位,尤其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紧随其后,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排名第103和132,基础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各具特色,为人才培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此次榜单的格局动态演进,映照出中国高校蓬勃的创新力。
复旦大学稳居全国探花,全球排名第30,验证了其深厚的综合学术底蕴。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复旦的哲学和历史专业跻身全球前20强,近三年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增长达25%。此外,复旦在科研转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张江校区的生物医药领域,校企联合转化专利转化率突破40%,推动了原创成果的民生应用。
同济大学排名第8位(全球177),以9位之差险胜武汉大学(第9,全球186),展现了其工科硬核竞争力。凭借百年土木工程的优势,同济的建筑学科连续四年跻身QS全球前十,城市防灾创新实验室在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取得了多项突破。其设计创意学院更是囊获IF设计奖等国际荣誉,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在数十个国家落地。
武汉大学虽然位列第九,但其遥感测绘的优势仍处于国际尖端,珞珈实验室主导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法学学科更是跻身全球30强,知识产权研究基地年均输出逾60项决策报告,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深化了学术辐射的广度。
天津大学以第12名(全球257)的位置,凸显了其工学传承实力。化学工程学科稳居世界TOP10,院士团队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推动了绿色化工工艺的革新。内燃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氢能转化技术上领先行业,应用于全球最大船舶动力项目。
通过交叉融合的战略,天津大学的医工结合团队成功研发高端医疗装备,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市场占有率跃居首位。同时,国际合作布局也在不断深入,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的联合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年增30%的数据展现了其人才磁吸效应。
此次15强高校的集群崛起,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历程。多元学科的突破与开放办学实践的持续强化,正在为全球教育的话语权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