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资料,中国K字签证是中国政府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签发的入境许可类别,8月7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14号国务院令确认设立,自10月1日起施行。该签证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类别,主要面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的外国青年人才。持证人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活动,且无需国内用人单位邀请。相较于现有的12类普通签证,K字签证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方面提供更多便利,申办流程更为便利。
这项政策的推出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有清晰的战略考量,是中国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的具体举措,旨在落实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全球范围内对科技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K签证的推出,被视为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释放的开放信号,与美国近期提高H-1B签证门槛等收紧政策形成对比,意在塑造中国作为开放创新高地的形象。政策希望吸引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青年人才,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有助于弥补与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的差距。正如路透社报道的那样,尽管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熟练的本土工程师,但北京却通过K签证计划,进一步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欢迎外国投资和人才的国家。
此前,美国川普政府表示,将要求企业每年支付10万美元用于H-1B工作签证。这种签证被科技公司广泛用于招聘技术熟练的外国雇员。北京此时推出K签证,正好让一些即将离开美国的人才找到替代方案。移民专家表示,中国K签证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无需提供雇主担保,而这一直被认为是申请美国H-1B签证的最大障碍之一。H-1B签证需要雇主担保,并且采用抽签制度,每年仅有8.5万个名额。新征的10万美元费用可能会进一步阻碍首次申请者。
报道称,印度是去年美国H-1B签证的最大受益国,印度人占获批者的 71%,但如今新征的10万美元费用可能会令申请者裹足不前。中国K签证预计将吸引大批印度从业者。
同时,公众也存在一些担忧和争议,主要集中在就业、科技安全、移民等几方面。K签证可能加剧就业竞争,这是最集中的担忧。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市场承压,许多人担心引入外国人才会挤占本土青年,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政策中“知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等关键概念的定义尚不够清晰,公众担心如果审核不严,可能导致一些并无真才实学者利用政策漏洞入境,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无法实现引进顶尖人才的初衷。有观点认为,中国本身已培养大量优秀理工科人才,当前更关键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更好地激励和留住本土人才,防止顶尖人才流失。因此,部分人质疑此时大规模引入外国人才的优先性和必要性。
面对公众疑惑,《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9月29日发视频说:“中国驻外使领馆应已充分了解国内网友的担忧,不会放任一批庸才入境,进一步加剧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曲解K字签证,只会误导公众》,从“冲击就业”、“移民危机”、“安全风险”三方面进行解释和说明,指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可能有风险而不去干任何事情。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隐患,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K字签证是一项具有明确战略意图的新政策,它标志着中国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后续的执行与落实,特别是审核标准的明确化、流程的透明化以及入境后的动态管理 。如果这些配套措施能够跟上,K签证有望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加分项”;但如果模糊地带长期存在,则可能加剧社会争议。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