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读书 · 张女子
主播 | 樊登读书 · 杨枪枪
影片里,四个故事、四种情感,不管哪一年龄段的人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共鸣:
因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有过自己的战场与坚持、爱情与梦想、牺牲与奋斗。
1942年,他是大英雄;1969年,他是奉献者;
1978年,他是弄潮儿;2021年,他是追梦人。
他们是父亲,她们是母亲,他们是我们的父辈。
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他们不为人知地战斗过、热爱过、燃烧过……
而读懂了父辈,就读懂了中国。
站在父辈肩膀上,一代又一代人,终于让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我和我的父辈,我爱我的父辈。
“你是总觉得我怕死是么?”
1942年,冀中骑兵团通讯员马乘风刚刚20出头,正是和父亲置气的年纪。
看着身为骑兵团团长的父亲马仁兴温情地抱着老乡的孩子,马乘风不无羡慕地说:“从小到大,你从未这样抱过我。”
印象里,父亲一直高高在上。觉得他这个“生兵蛋子”怂得很,不能像他那样奋勇杀敌、威震四方。
实际上,马仁兴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儿子的安危却是他的软肋。
“我是怕你太不怕死!”
“要死,死我后头。不然我没脸见你娘!”
但面对日军的“大扫荡”,为掩护老百姓安全转移,危难关头,马仁兴嘶吼着下令:放信号弹!
将日本兵引到儿子所在的山头,乡亲们得救了,而儿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最大的悲伤莫过于此。
而历史上,这对烈士父子是真实存在的。
1942年,日军针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的“五一大扫荡”开始了。
面对对方5万兵力,马仁兴所在的冀中骑兵团既要牵制敌人、又要掩护百姓。
在马仁兴带领下,这支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骑兵队伍英勇厮杀、重创敌军。
就在5月20日这一天,骑兵团政委重伤自杀,党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相继牺牲,马仁兴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最后一刻,全团只剩不足400名骑士,他们不惧炮火冲锋抗敌,以血肉之躯捍卫同胞故土。
今年6月,一段八路军歼灭日寇的纪实影像首度公开。
而此次,影片再现了当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电影上映这天,恰恰是烈士纪念日。
在吉林省四平市马仁兴烈士铜像广场,有很多市民、学生自发地来到这里,献花、缅怀。
为纪念马仁兴,四平有很多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仁兴小学、仁兴大街、仁兴商厦……
用这种特别礼遇,英雄城表达对英雄们的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
敌寇一日不退,父辈一日不归。誓死杀敌的英雄们,山河已无恙,祖国已强大,你们看到了吗?
“谁家爸妈说过真话?”
1969年,为了“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火药雕刻师郁凯迎与丈夫施儒宏一直在加班加点、屡败屡战。
而他们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做什么的。
和小伙伴们一起时,大家关于父母的工作也是众说纷纭。
起初,听闻父亲是做鞭炮的,很危险、容易死人,施儒宏的儿子矢口否认,因此还和伙伴打了起来。
夜晚,他和父亲坐在院子里的跷跷板上。
再次问起父亲的工作,父亲指着漫天的星星说:
“爸爸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在天上写诗。”
这个听起来浪漫的回答,背后隐藏的是特殊年代里,航天人不为人知的艰辛。
作为“长征一号”火箭研究员,施儒宏每天需进行大量实验。
孩子听到的爆炸声,是试验时发生在他身边近在咫尺的事故。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同年,他毅然回国,迫不及待投入国家建设中。
同影片中一样,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做鞭炮。
这个“大炮仗”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
而该怎么研制?谁也不知道,在严格的保密规定下,一切的压力、苦恼、焦虑都只能自己消化。
此后的近30年里,邓稼先一直非常坚决,他坚信:
如果做好这件事,这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他来不及庆功和休整,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研究中。
而研制核武器,始终绕不开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更不必说多年承担沉重的任务压力、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鞠躬尽瘁了一辈子,呕心沥血了一辈子。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影片中,施儒宏的女儿给了邓稼先等这些伟大父辈们完美的回答:
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航天员。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把“诗”写在了无垠宇宙。
而她终于懂得:儿女的来处是父辈,是他们在用青春铺路。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我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你离开以后,我活成了你的样子。
其实对父辈的感觉也是一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影片中,小小就是这样的一位男孩。
他的父亲是名人工智能科学家,但因工作不幸牺牲。
而小小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他热爱科学,深谙牛顿定律、会制作飞行器,还有自己的实验室。
遇到来自2050的机器人邢一浩后,对方满足了小小对于一位伟岸父亲的所有期待。
在邢一浩的鼓励下,他一直坚持梦想、从未动摇。
影片结尾,邢一浩回到了2050年,而小小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是他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邢一浩此次的“穿越之旅”。
而在我国的科技领域,有越多越多如小小一般的年轻人,他们出类拔萃、能力超群,已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22岁时,沈亦晨以高分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博,“2018中国AI英雄风云榜”年度人物,被称为光子芯片领域“追光的人”!
申怡飞19岁便获得世界级论文大奖,如今20刚出头的他,是中国5G领域年轻的开创者之一!
今年25岁的曹原,被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
是在“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面对美国绿卡,他没有一丝犹豫和心动。在论文大获称赞的第3天,便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他说:“把世界难题都攻克了,还稀罕那张美国绿卡吗?”
这般赤子之心,着实令人动容。
而小时候,曹原也是让父母头疼的“调皮蛋”:
为弄清教室桌椅构造,他把它们全拆了;做实验时发现硝酸银太贵,把银镯子丢到硝酸里合成……
但幸运的是,父母没有扼杀他的天赋。
为支持儿子的好奇心,他们还购置大量的化学、物理实验仪器,为他建造了一个实验室,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
最终,他成功发现常温超导体,一举攻克世界百年难题。
就如王菲在此片片尾曲《如愿》中演唱的那样:“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
父辈们,这盛世,如你所愿!
从1942年到2021年,从战争年代到当代盛世,从经济发展到科技创新,
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父辈们,燃烧青春、激荡岁月。
他们吃过我们无法想象的苦。而在父辈开创的盛世里,我们享着他们没有享过的甜。
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我们看到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深刻、动人的联结:
没有祖国,就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奉献,就没有祖国的强大。
由此,在岁月的考验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我们每个人,才能自信地踏步向前。
涓涓不寒,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
生生不息,是为中国。而今吾辈,定当自强!
点个「在看」,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作者 | 张女子,传播学硕士,前都市报情感倾诉记者,现以女儿小名写作的中年少女。
主编 | 阿医
排版 | 北贝
音乐 | 刘扬 - 心动 钢琴
参考资料 |
1.白山松水 映鉴初心——建党百年吉林大地共产党人群像素描 吉林日报 6月30日
5.如何评价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知乎电影榨汁 9月28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