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新加坡跳水世锦赛上,陈芋汐再次站上领奖台,举起了那枚象征着荣耀的金牌,凭借这次胜利,她史无前例地拿下了世锦赛四冠,成为中国跳水队历史上第一位完成此壮举的选手。每当中国跳水赛场亮相,几乎总是全红婵的登顶或陈芋汐的崛起。然而,与她同龄并同样屡屡获得冠军的全红婵,却总是在关键的奥运会舞台上“抢了戏份”。如果这个“魔咒”降临到别人身上,可能早就被打破了,但陈芋汐却从未因此退缩。她在承受着外界对她“全满贯”的期待时,也无所畏惧地面对巴黎奥运会单人项目失金后的舆论风暴。外界看不到的是——她在背后所经历的低谷和挑战。
回顾她的历程,自东京奥运会起,命运似乎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年仅20岁的陈芋汐,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谁也没料到她在奥运会的单人10米台比赛中,第一位置竟被仅14岁的小将全红婵一举拿下,那一刻,仿佛她的冠军梦被瞬间夺走。接下来的奥运周期,陈芋汐满怀期待以为自己能够浴火重生,却又遭遇了所谓的“发育关”困扰,手感丧失,心理压力像山一样沉重。即便在巴黎奥运会上,她依然拿到了双人项目的金牌,但她内心的执念始终未能得到释放。外界只看到她赢得了金牌,泪水中带着笑容,但只有她自己和少数知心人懂得,那背后藏着多少的委屈、遗憾与挣扎。
决赛的那一天,泳池边的记者席几乎一片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芋汐身上。她的眼神如同锋利的刀刃,动作则精准如同机器人。随着她跃入水中,溅起的水花细如针尖,几乎是无法察觉的轻盈。显然,这一次,她毫不保留,全力以赴。她的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在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刻,她只为自己而跳。完美的三跳,最终完成了一次惊险的逆转。当最后的分数定格,她自己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完成了这次突破。
获得冠军后,陈芋汐接受了采访。她从不喜欢说那些空洞的场面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说自己感到“彻底释放”,那一刻,她感到无比轻松。“以前总是想太多,比赛变成了一种压力测试。现在,我觉得没必要再这么紧张了,放开手脚拼一拼,反而能更好。”当被问及是否有计划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陈芋汐罕见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说:“三年后的事情不好说,我现在没有想那么远的事,只希望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虽然她口中这么说,但脸上的神情中依然透露出自信与憧憬。毕竟,三年后的中国跳水队,能涌现出多少新人?如今拼搏一年的选手,明年又将迎来新的挑战,谁能预测未来局面会如何?但只要还有机会,谁又不愿意去搏一搏呢?
谈到与全红婵的关系时,许多人喜欢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认为她们总是在竞争。然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互相成全。虽然全红婵的横空出世让陈芋汐痛失了奥运会金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两人在赛场上的对抗,将中国女子10米跳台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年,她们在风雨中并肩前行,彼此鼓励支持,在训练间隙,一个递水、一个拍背,偶尔还互相开玩笑、互怼。场上,面对面较量,她们的拼搏精神谁都不肯放松。有时候,哪一方更拼、更能承受压力,已经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态和意志的较量。
全红婵如今也同样面临着成长中的困难,伤病与发育期的挑战重重,三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她能否再次登上舞台,仍然无法预料。但不论未来如何发展,这段并肩作战的岁月,注定会成为她们青春的最宝贵记忆。随着世锦赛的结束,外界再次开始猜测洛杉矶奥运会的可能性,但陈芋汐却不愿多谈。“中国跳水队从不缺天才”,她如是说。至于三年后的选人,谁又能说得清楚呢?不过,能够在世界顶级的舞台上坚持两个周期的运动员,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
对她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练好每一跳”。冠军、纪录和头衔,可能在旁人眼中代表荣耀,但对她来说,它们背后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