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虽然已从韩国总统职位上辞去,但他所遗留下来的势力依然在暗中蠢蠢欲动,并且将矛头对准了中国。韩国右翼为何总是把中国当做目标?从“萨德”事件到如今的街头争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图景。
01、右翼团体的政治延伸
尹锡悦由于在2024年12月的戒严事件中深陷政治危机,最终被弹劾下台,并且目前仍然背负着逮捕令。然而,他的支持者并没有随他一同消失,反而依然活跃在韩国的政治舞台上,转而将矛头对准了中国。2025年1月成立的“自由大学”便是一个典型的右翼学生团体,成员多为年轻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却号称要“捍卫国家利益”,实则是尹锡悦政治遗产的延续。
7月22日晚上8点,这个团体在首尔中区中国驻韩大使馆附近组织集会,撕毁了印有中国国旗和中方外交官头像的横幅,声称是“抗议选举舞弊”。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与中国相关的事件,实则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图谋。此次事件更多是为了转移国内舆论视线,将尹锡悦在国内的失职和违法行为掩盖过去,把外部的中国当做替罪羊。
今年以来,韩国社交媒体上的仇华言论显著增多,街头骚扰事件频发。《南华早报》早在5月便报道称,许多在韩的中国公民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这些情绪并非自发产生,而是右翼势力有意识地将一些零星的摩擦事件放大,制造出“结构性威胁”,进而推动公众情绪向对抗中国的方向发展。这种政治手法并不新鲜:在文化领域,抬高“文化归属权”的话题,把他国传统文化包装成“韩国原创”;在经济领域,把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不公平竞争”;在外交领域,故意渲染中韩在半岛问题上的分歧。
02、萨德事件的深远影响
回顾2016年,美国推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名义上是防御朝鲜的威胁,但实际上萨德的雷达系统其探测范围覆盖了中国的核心区域。乐天集团提供了部署场地后,中国民众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导致乐天在中国的门店关闭、业务受限,甚至品牌直接退出中国市场。这一决策对韩国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
- 旅游业:中国游客大幅减少,韩国旅游业一年损失超过千亿韩元;
- 文化出口:韩国明星节目在中国停播,演出也受到限制;
- 贸易: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23%,韩国的顺差几乎消失;
- 制造业:三星等巨头的在华市场竞争力被削弱。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的估算,仅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直接损失就高达7.5万亿韩元。而韩国历任总统对于“萨德”问题的态度不同,导致中韩关系逐渐恶化。朴槿惠时期,萨德的部署让中韩关系急剧下滑;文在寅虽然在后期尝试缓和关系,但萨德问题已经既定,难以逆转;尹锡悦则明确表现出亲美立场,推进萨德“常态化”,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在内外压力下下台。
韩国媒体多次指出,韩国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虽然美国承诺“保护”韩国,但实际上这种保护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切实影响了韩国的经济利益。如今,中国在导弹和反导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东风系列导弹已基本使萨德系统的防御性价比大大降低。换句话说,萨德对中国的威胁几乎为零,但对韩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而尹锡悦及其支持者却不愿面对这一事实。
03、李在明的政治博弈
尹锡悦下台后,韩国新总统李在明原本打算推动务实的对华政策,强调经济合作和半岛问题的稳定。然而,他面临的局势异常复杂且尴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制造针对中国的摩擦,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强化与韩国的军事同盟框架,要求韩国在战略部署上配合;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李在明的支持率一度跌至56.5%,创下了他上任以来的最低点。
李在明必须在经济合作和防止被扣上“亲华”标签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几乎是在钢丝上行走。韩国警方对右翼团体采取的强硬态度,实际上也是李在明发出的信号。中国则多次表明,任何损害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过去的萨德教训已经证明,政治挑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略安全上的风险,更是实际的经济损失。
如今,中国的经济规模、科技实力和供应链优势愈加稳固,反制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无论是贸易、投资还是文化交流,韩国都无法脱离中国市场。而如果韩国极右翼继续将反华作为政治工具,最终只会让自身陷入更深的外交和经济困境:对内,割裂社会情绪,让年轻一代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对外,恶化与中国的合作环境,导致经济复苏机会丧失,最终在中美博弈中沦为被动的一方。
李在明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压制极右翼的政治噪音,在中美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而不是被情绪和舆论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