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示范区动态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动态(2025年10月)
前沿之声
从“心”出发,共创中韩关系美好未来(大使随笔)
作者:戴兵,中国驻韩国大使
应韩国总统李在明邀请,习近平主席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将对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和亚太稳定繁荣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
中韩互为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现实利益紧密相连。近年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韩关系进入不进则退的关键期。今年6月韩国新政府成立后,习近平主席同李在明总统通电话,引领两国关系良好开局。新时期新形势下,双方应从“心”出发,加强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双方要有与时俱进的同心。1992年,中韩打破冷战坚冰,实现历史性建交。33年来,中韩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积极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相互成就和共同发展,也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如今,中韩各自发展和国际地区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健康稳定、持续深化的中韩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双方有必要重温并坚守建交初心,与时俱进地客观认知彼此和变化的国际环境,凝聚增进理解、夯实互信、深化合作的合力。
双方要有开拓新局的信心。中韩经贸合作基础深厚,双方产供链深入融合。中国长期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韩国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产业逐步从互补垂直分工转向水平紧密合作,部分产业竞争面有所上升是事实,但整体合作的战略性与互惠性没有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中韩同为全球科创和制造强国,应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强强联手”,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双方要有夯实友好的真心。中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两国绝大多数民众都希望中韩关系越来越好。2024年11月和2025年9月,中韩双方先后实施签证便利化措施,两国民众相互走动明显增多。双方要积极开展地方、教育、体育、文化交流,鼓励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面对面互动,了解彼此、结下友谊。近期中国海警救助韩国渔船、韩国海警救助中国公民、中国司机力救韩国游客、韩国司机救助中国留学生等温情友好故事,深深打动两国人民。这是两国民心友好的主旋律。
双方要有排除干扰的决心。中韩作为近邻,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关键是要理性看待、把握大局、沟通化解。中韩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双方共同利益。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应坚持睦邻友好,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坚定的战略自主抵御外部影响干扰。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中韩应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抵制单边霸凌、“脱钩断链”,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供链稳定畅通。
继2005年之后,韩国时隔20年再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方坚定支持韩方办会,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方将接任亚太经合组织2026年东道主。相信韩方也将全力支持中方成功办会。希望中韩双方密切配合,共同把握时代大势,发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强音。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发展蓝图。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中韩乃至亚太共同繁荣提供更多机遇。中方愿同各方一道,高举亚太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共谱亚太开放共赢新篇章。
韩国各界正在热切期盼习近平主席来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韩国朋友一道,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动两国关系继往开来,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亚太和世界和平繁荣!
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节选)
作者: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当前,受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韩经贸合作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历史关节点。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推进中韩经贸合作,推动中日韩基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形成中日韩合力应对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新格局,成为十分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中日韩经贸合作面临“不进则退”的挑战
第一,中日韩经贸合作面临外部挑战。中日韩三国长期以来是美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国。而且,日韩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深,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对日韩的钢铁、汽车等关键出口产业冲击较为明显。
第二,高度重视中日韩贸易规模逐渐下降的态势。近年来,中日韩三国间的区域内贸易规模从2021年的约8500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约7370亿美元,降幅达13.5%;同期,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也从19.4%降至16.5%。
第三,中日韩经贸合作要有战略共识。从历史经验看,地区局势越是紧张动荡,中日韩越需要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中日韩三国GDP、制造业增加值均占RCEP的80%以上,三国RCEP区域内贸易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约55%,部分高技术制造品贸易RCEP市场占有率约为70%。未来,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不仅是合力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务实选择,也将引领以RCEP为基础的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自由贸易是中日韩经贸合作的重大选项
第一,自由贸易是中日韩合力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最大基础。三国都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也应当成为自由贸易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当前,面对全球变局,坚定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进程,不仅是保障自身发展利益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由贸易秩序的关键之举。
第二,提速中日韩自贸谈判进程。今年3月举办的中日韩第十三次经贸部长会议重申三方将致力于“营造自由、开放、公平、非歧视、透明、包容、可预测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为三国经贸合作提供了稳定预期。自2012年谈判开始,中日韩自贸协定历经16轮谈判仍未落地,导致三国潜在合作势能长期受限,难以形成相互比较优势的合力。面对全球的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中日韩三国直面共同挑战,适应全球经济大趋势,以战略思维做出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的决策。
第三,推进自贸协定谈判进程,释放中日韩自由贸易的巨大增长潜力。作为全球第二、第四、第十二大经济体,中日韩三国GDP总量约占全球的24%,制造业产出约占38.5%。一旦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不仅将形成更具韧性的区域增长极,也将为全球贸易注入确定性。
当前,关键是立足RCEP、用好RCEP,在RCEP框架下尽快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此外,要在中日韩服务贸易领域实现重要突破。2023年,中日、中韩服务贸易额占各自双边贸易额的比重均不足8%,明显低于全球24%左右的水平。未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中日韩合作,不仅将形成三国经贸合作的最大增长点,也将成为RCEP服务贸易规则升级与制度协同的稳定支点。
中国大市场是中韩自由贸易率先突破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中韩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中国仍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市场融合趋势并未改变。作为超大规模的中国大市场,现在是、将来仍然是韩国的最大市场。
第一,中国经济结构提质升级增大中韩经贸互补性的趋势尚未改变。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韩虽然在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造船等领域的竞争性增强,但并未改变双方经贸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格局。估计到2035年,中国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望达到55%至60%左右,将释放40万亿元的新增消费需求。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韩国经济提供巨大市场。
第二,中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贸合作格局尚未改变。地缘政治是中韩经贸合作的最大威胁,但远不能改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则为基础的经贸合作格局。面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和全球经贸失序的严峻挑战,坚定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韩经贸合作,是提升中韩产业竞争力的务实选择。
第三,中国的市场开放将为中韩经贸合作提供重要机遇。例如,共同调整中韩关税减让进度,争取在未来2至3年,全面落实各自在中韩自贸区中的关税减让承诺,实现90%左右的商品零关税;实施“早期收获”项目,加快医美、健康、养老、职业教育、旅游等服务市场相互开放,并深化这些领域的投资制度、竞争制度、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财税制度和市场监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医美、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增强两国间服务行业标准的跨境互认等。
中韩交流
1.习近平主席抵达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10月3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韩国釜山,应总统李在明邀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韩方在机场举行了包括鸣放21响礼炮在内的隆重欢迎仪式。蔡奇、王毅、何立峰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2.王毅同韩国外长赵显通电话
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韩国外长赵显通电话。王毅表示,中方始终重视中韩关系,愿与韩方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双方同意就今明两年接连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维护多边主义。
3.2025中韩媒体合作论坛在首尔举行
10月13日,人民日报社和韩国每经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中韩媒体合作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韩国每经传媒集团会长张大焕、韩国前国会议长朴炳锡、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出席论坛并致辞。两国近百名媒体代表、外交使节、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媒体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
4.青岛—济州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
10月16日,青岛—济州集装箱航线正式首航。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与韩国济州道知事吴怜勋共同出席活动。该航线是济州岛首条国际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将彻底改写济州货物进出口依赖其他港口中转的历史,形成每周一班、航程大幅缩短至两天的高效准时“海上巴士”运营模式,构建起“隔日达”贸易圈。
5.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在盐城市举办
10月16日,第26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在江苏盐城举办。大会以“地方合作谋共赢,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吸引中日韩三国约450名代表出席。与会各方围绕经济、低碳、文旅等议题深入交流,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下届大会将于明年在日本兵库县姬路市举行。
6.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正式抵京履新
10月16日,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机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秩序面临重大变化,韩中关系也迎来转折点,将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力推动两国睦邻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10月23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双方就中韩关系等交换了意见。
7.2025中韩经济发展论坛在济州举办
10月24日至26日,2025中韩经济发展论坛在韩国济州举办。韩国经济展望网络代表、首尔大学教授、韩国金融委员会前副委员长金素英,中国驻济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陈建军,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颜亮等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设置五大主题圆桌会议,学者们聚焦全球经济变革下的亚太机遇,深入探讨RCEP深化、供应链韧性建设、绿色低碳合作、中韩产业协同等关键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8.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会见韩国
SK集团副会长徐镇宇
10月27日,商务部副部长凌激会见韩国SK集团副会长徐镇宇。凌激表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将催生庞大市场,希望SK集团把握中国高质量发展机遇,提升本土化水平。徐镇宇回应,SK集团高度重视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在华业务发展。
9.第三届中韩省长知事会议在首尔举办
10月29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韩国市道知事协议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韩省长知事会议在韩国首尔举办,双方约100名地方政府代表出席。与会代表围绕促进地方共同发展与务实合作展开交流,并签署了深化经济、文化、旅游、青少年交流等领域的《共同宣言》。会议商定,第四届中韩省长知事会议将于2027年在中国举办。
示范区动态
1.第十四届“亲相见杯”国际乒乓球俱乐部联盟赛在威海举办
10月2日至6日,第十四届“亲相见杯”国际乒乓球俱乐部联盟赛在威海南海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举办。赛事设6个年龄组,来自中、韩等国150余支队伍的千余名选手参赛。
2.新华社报道威海成为韩国旅客跨境游首选地之一
10月11日,新华通讯社(韩国专线)发布图文通稿——中韩“双向免签”推动中韩游客“双向奔赴”,报道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山东出入境旅客中韩国籍旅客达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25.6%。依托对韩免签与中韩“海空快线”优势,威海以“通关速度快+文旅有温度”成为韩国旅客跨境游首选地之一。
3.2026 Coupang华北大区招商启动大会在威举办
10月16日,“C望蓝海 澎程未来—2026Coupang华北大区招商启动大会”在威海举办。Coupang负责人现场解读韩国市场机遇与2026年招商政策,并分享火箭仓等降本增效方案。全市跨境电商企业、外贸企业代表近400人参会。
4.阿里巴巴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韩日流向仓暨前置监管仓在威海启用
10月20日,阿里巴巴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韩日流向仓暨前置监管仓在威海临港区正式启用。威海市副市长张善东参加启动仪式。该仓为速卖通华北最大跨境电商出口一体化物流园区,面积达20万平方米,集成揽收、分拨、仓储、集运功能,通过威海海关智慧监管模式,实现当日申报出仓,打造对日韩“72小时达”标杆服务。
5.韩国华城市代表团来威考察共探合作新机遇
10月23日至24日,韩国华城市副市长郑九原率团访问威海。活动期间,举行了“威海-华城经贸交流会”,威海市副市长张善东参加会议。在威期间,代表团考察天润曲轴、威高集团、富士康等制造业企业,就项目投资、技术引进等领域与威海政企深度洽谈。
6.仁川市公务员研修团一行来威考察
10月29日,仁川市卫生环境研究院总务课课长李在万带领仁川市公务员研修团一行12人来威考察。在威期间,研修团一行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威高集团和威海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考察,全面了解我市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
月读韩国
1.韩国启动“自动驾驶示范城市”计划
10月1日,韩国国土交通部在庆尚北道庆州召开“自动驾驶汽车示范运行地区广域协商体”会议,17个广域市道以及产业通商资源部、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等相关政策推进部门共同参与,积极推动建设“自动驾驶示范城市”,实现在城市全域范围内、不受规模限制的大规模自动驾驶示范运行。
2.大韩商工会议所会长、SK集团会长崔泰源访问中国
10月10日至12日,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会长、SK集团会长崔泰源访问中国,力促中韩商务合作。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等领导分别会见了崔泰源。访华期间,崔泰源还出席了第37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
10月20日,据韩国银行(央行)等部门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韩国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万美元,同比减少0.8%,全球排名也从去年的第34降至第37,将被台湾超越。
据韩联社10月20日报道,当日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与DHL韩国签署“逆向直购激活业务协议”。根据协议,KOTRA会员企业可享受DHL的B2C运费63%-77%及B2B运费50%-60%的折扣优惠。此举旨在通过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帮助韩国中小企业克服出口障碍,扩大其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向海外消费者销售的“逆向直购”出口规模。
5.韩国三家造船公司三季度营业利润有望突破1.5万亿韩元
据韩国《金融新闻》10月21日报道,韩国HD现代造船海洋、韩华海洋和三星重工业三家造船企业今年三季度营业利润展望总计约1.5万亿韩元,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韩华海洋同比增幅高达1265%。利润激增主要得益于承接了大量高附加值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订单。
6.第32届APEC财长会议通过《仁川计划》
10月21日,韩国企划财政部表示,第32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当天在仁川举行。21个成员经济体以全场一致方式通过了未来五年的中长期经济合作路线图“仁川计划”(Incheon Plan),并发表联合声明。
7.韩国青年消费方式转变 更愿为“体验式消费”买单
韩国农协银行(NH)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韩国年轻一代开始收紧钱包、增加储蓄,同时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今年上半年青年群体在票务平台的支出增长11%,体育赛事消费笔数暴增65%。20至30多岁人群的整体储蓄额同比增长15.1%,增幅明显高于40至50多岁(8.6%)和60岁以上(5.5%)。
8.中国游客拉动明洞便利店销售额飙涨100%
韩国对华免签入境政策落地首日,首尔明洞GS25便利店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外籍顾客消费额较上周同日暴涨100倍,销售额排名靠前的商品包括K-POP唱片、宾格瑞香蕉牛奶、奈飞(Netflix)联名商品等。
9.尹元锡谈仁川战略:抢占全球人才 打造创新高地
仁川经济自由区(IFEZ)厅厅长尹元锡指出,在美国高端人才签证费用飙升、硅谷出现人才外流迹象的背景下,韩国正迎来一次重要机遇,必须尽快开展全球人才引进计划,抢占先机。
10.关税下,韩国企业“出走”速度加快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受美国“对等关税”等因素影响,韩国企业正加速外迁。今年上半年新设海外法人2437家,同比激增63.8%;而同期回归本土的“回巢企业”仅11家。专家指出,韩国国内人工成本高、税制严苛及产业链不完善是企业不愿回归的主因。
他山之石
《2025特别规则》针对乘员定额放宽至26人的政策创新,在专项技术评估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现有游艇法规及国内航行旅游客船的相关要求,通过综合航行限制与配套管理措施,明确了风险控制要求,最终确立了适配海南特色的26人乘员游艇安全技术标准。之前的游艇乘员限额一直在12人及以下,本次颁布的《2025特别规则》首次突破了游艇的人数限制,提高乘员上限为26人,适用于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注册登记、艇长24米及以上、乘员超过12人但不超过26人的中国籍柴油动力和纯电池动力游艇。
《2025特别规则》的发布实施,是我国游艇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该规则在技术标准、检验流程、安全管理和环保要求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既体现了对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又充分考虑了海南自贸港游艇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为推动海南游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2025特别规则》的研究制定与落地实施过程中,三亚中央商务区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在海南省交通运输厅的有力统筹和海南海事局的指导下,联合市交通运输局、三亚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单位通力协作,共同推动制度创新与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