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月18日,诈骗团伙已通过精准获取的个人信息联系上她。对方自称“上海虹口分局杜警官”,声称小文名下电话卡涉及跨国洗钱案,导致一名老妇人自杀 。为增强可信度,骗子发送伪造的“逮捕令”和“犯人照片”,并通过视频通话展示伪造的警服和办公场景 。当小文向母亲求助时,对方立即威胁:“已签订保密协议,泄露信息将面临更严厉处罚”,并要求其下载带有屏幕共享功能的软件实施实时监控 。
面对母亲“这是诈骗”的反复提醒,小文陷入极度恐惧。3月22日下午,她向母亲发送最后一条消息:“他们说要跨国抓人,我该怎么办?”随后失联。当晚10时,校方通知家属:“有学生坠楼,请速来确认身份。”
这起案件并非孤立事件。上海市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仅22岁,最短在出国1天后即遭遇诈骗 。诈骗手段呈现专业化、流程化特征:
1. 身份伪造:冒充移民局、海关等公职人员,利用精准个人信息建立初步信任 。
2. 心理操控:通过“逮捕令”“通缉令”制造恐慌,同时扮演“检察官”进行情感安抚,形成双重精神压迫
3. 技术监控:要求下载特定软件获取手机控制权,切断与外界联系渠道 。
4. 资金勒索:以“自证清白”为由要求转账,金额从数万元到百万元不等 。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诈骗常被称为“虚拟绑架”,骗子通过诱导受害者拍摄“被绑架”视频,同步向家属索要赎金,形成双向诈骗 。
家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小文的留学之路本就波折重重:
教育机构推诿:诸城方正教育机构最初承诺对接某海外高校,临开学却以“招生不足”为由,将其转入山东艺术学院项目。机构工作人员称“仅负责咨询,不承担后续责任” 。
校方服务缺失:山东艺术学院国际本科项目宣传中承诺“实时跟踪”“行前指导”,但实际仅协助对接学校,对学生境外生活、安全问题未提供有效支持。校方工作人员称“住宿需自行解决”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刘凯指出,若能证明校方在宣传与实际服务间存在重大差异,家属可通过民事诉讼追究违约责任。例如,若招生简章明确“境外全程管理”却未履行,可能构成侵权责任 。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在2025年8月发布的安全提醒中强调:“使领馆、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结合多起案例,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反诈认知:牢记“三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转账的是诈骗;凡是要求下载屏幕共享软件的是诈骗;凡是以“保密协议”限制与家人联系的是诈骗。
2. 完善预警机制:留学前参加反诈培训,保存使领馆、学校紧急联系方式。建议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
3. 强化境外支持:校方应建立境外学生定期联络制度,与当地警方、中国使领馆形成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目前,山东诸城市公安局已于4月对该案立案侦查,反诈中队正在推进跨国协作 。但家属表示:“四个月过去,我们仍未得到任何进展通报。”这种漫长等待折射出跨境电诈案件侦破的复杂性。
此案引发舆论对留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深刻反思。有网友指出:“留学机构不应只收钱不负责,校方也不能将学生‘放养’在境外。”更有法律人士呼吁,应建立留学服务机构资质审查制度,明确境外安全保障条款,从源头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