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办学的外国教会主要有基督教美国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美部会(公理会)、归正教会与英国安立甘会(圣公会)、长老会、伦敦会和法国、西班牙天主教会等,美国基督教会所办学校占半数。办学时间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1952年,共108年。办学地点从福州、厦门各通商口岸逐步发展到沿海各地,再到山区各城乡,约占全省县、市的3/5。所办学校,初期以初等学校为主,以后逐步以中等以上学校为主,包括普通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神学。所办小学,在20世纪初,约占全省小学的1/3,以后逐渐下降。所办中学,1951年统计,约占全省中学的1/5,在有教会办学的全国各省中居前列。各类教会学校的办学权与管理权一向掌握在各主办教会及福建基督教教育会手中,从民国16~26年(1927~1937年)陆续向政府立案后,各校董事会仍由教会人士主持,由教会派专人管理财务。1951~195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有关决定接办全部教会学校,彻底收回教育主权。外国教会在福建办学。培养了大批传教人员和为其殖民事业服务的各类人才;但在输入现代科学知识与促进近代教育制度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
一、类 型
表14-3
福建教会中等学校概况表
校 名
所属教会
创办时间
校址
创办人
学校性质
接办后校名
备 注
格致中学
美公理会
清同治三年(1864年)
福州
卢公明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福州第五中学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福音精舍”附设寄宿学校,清同治三年(1864年)改为书院
文山女子中学
美公理会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福州
卢公明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福州第八中学
前身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办的保福山书院,民国4年(1915年)改此名
毓英女子 初级中学
美美以美会
福州
娲标礼 娲西利
初中 附设小学
福州第十六中学
清咸丰九年(1859年)办,原为小学后改为中学
陶淑女子中学
英圣公会
民国三年(1914年)
福州
史密斯 夫人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与鹤龄英华中学、华南女院附中合并为福州二中后改为师大附中
前身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办的乌石山女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陶淑女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办中学
三一中学
英圣公会
清光绪四年(1878年)
福州
史荦伯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福州第九中学
由广学书院、榕南两等小学与圣马可书院于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而成
鹤龄英华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七年(1881年)
福州
武林吉
完全中学
与陶淑女中同
民国29年(1940年)始收女生
寻珍女子初级 中学
英圣公会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福州
初中
福州十六中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福州
程吕底亚
高中
与陶淑女中同
扬光中学
天主教会
清宣统元年(1909年)
福州
完全中学
福州五中
民国23年(1934年)改为商业职业学校,民国35年改此名
怀仁女子中学
英长老会
民国9年(1920年)
厦门
亚仁西
初中附设 小学
与毓德合并为女中,后为厦门二中
前身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办的怀仁小学
毓德女子中学
美归正教会
民国9年(1920年)
厦门
理清莲
安全中学 附设小学
初改为鼓浪屿女子中学,1959年并入厦门二中
前身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办的女塾
英华中学
英伦敦会 长老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厦门
山雅各
完全中学
厦门二中
培元中学
英长老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泉州
安礼逊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泉州二中
培英女子学校
英长老会
民国14年(1925年)
泉州
礼清莲
完全中学 附设小学
先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泉州幼师。
前身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办的小学,民国14年(1925年)设初中班,后停,民国37年办初中部。
毓英中学
美公理会
民国37年(1948年)
晋江
许子玉
初中附设 小学
晋江三中
原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办的小学,民国14年(1925年)设初中班,后停,民国37年办初中部。
哲理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四年(1878年)
莆田
谢锡恩等
完全中学
莆田二中
原名培元书院
咸益女子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莆田
浦星氏
初中
莆田九中
慕范陶德联合中学
美美以美会
民国10年(1921年)
仙游
慕范办于民国10年(1921年),陶德办于民国13年,民国33年两校合并。
超古、毓馨联合初级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古田
尉利高 黄 氏
初中
两校合并,改为古田一中。1955年改为古田二中。
毓馨办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超古办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民国31年(1942年)两校合并。
史荦伯初中
英圣公会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古田
初中
剑津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南平
完全中学
南平二中
前身为薛承恩、流芳学校与淑馨女校,民国21年(1932年)合并。
汉美中学
美公理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邵武
多察理
民国19年(1930年)停办,民国37年(1948年)复办。
培汉初中
英圣公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建瓯
叶光弟
初中
并入建瓯一中
融美初级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福清
力亨利
初中
福清三中
原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办的培远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融美中学堂
明义、毓贞联合初级中学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福清
班芝馨
初中
毓贞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明义创于民国8年(1919年),民国20年两校联合。
培青初中
中华基督教会
民国16年(1927年)
长乐
初中
长乐一中
原为小学,民国16年(1927年)办初中
同仁初中
美公理会
民国22年(1933年)
永泰
伊芳廷
初中
1951年与永泰县立中学合并,后称永泰一中
民国23年(1934年)改为职业学校,民国27年复办初中。
天儒初中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闽清
初中
两校合并为闽清一中
毓真初中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闽清
初中
岚华初中
美美以美会
民国9年(1920年)
平潭
费马丽亚
初中附设 小学
平潭一中
前身是私立毓贤女校初中班和开宗男校初中班,民国20年(1931年)合并
启悟初中
美归正教会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同安
林玉诚
初中
时化初中
美公理会
民国37年(1948年)
惠安
初中
惠安三中
崇贤中学
英长老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永春
完全中学
初改为永春二中,后并入永春一中
寻源中学
美归正教会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漳州
毕腓力
完全中学
龙溪农校
前身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办的回澜斋,原校址在厦门,民国14年(1925年)迁漳州
进德女子学校
英伦敦会
民国9年(1920年)
漳州
黎以智
完全中学
合并为漳州三中
崇正初级中学
天主教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漳州
初中
培德女子初中
美归正教会
民国37年(1948年)
龙岩
初中
中西初级中学
英伦敦会
长汀
初中
民国38年(1949年)前停办
亚盛顿女子中学
英伦敦会
长汀
初中
后停办
进德女子初级中学
美美以美会
民国4年(1915年)
福州
初中
抗战期间停办
三育学校
基督复临 安息日会
民国3年(1914年)
福州
民国37年(1948年)停办
懿范女子 初级中学
天主教会
民国13年(1924年)
福州
初中
民国27年(1938年)停办
蒲星中学
美美以美会
民国17年(1928年)
莆田
初中
民国23年(1934年)停办
乐德女子中学
英圣公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邵武
瑟蕴德
初中
民国19年(1930年)停办
启明女子学校
天主教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泉州
初中
初为完全小学,后办初中,民国19年(1930年)停办。
华英中学
英伦敦会
民国3年(1914年)
福州
初中
后停办
塔亭医院护士学校
英圣公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福州
中专
福州第二护士学校
曾改称“私立塔亭高护”
协和护士学校
美美以美会 美公理会
民国元年(1912年)
福州
中专
福州第三护士学校
曾改称“福州私立协和高护”
圣路加护士助产学校
英圣公会
民国4年(1915年)
莆田
中专和大专
莆田卫校
民国24年(1935年)设本科,改名莆田私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
仁爱护士学校
英圣公会
民国14年(1925年)
霞浦
中专
停办
曾改称“霞浦县私立仁爱高护”
惠乐生护士学校
英圣公会
民国元年(1912年)
福清
中专
福清卫校
卫理护士学校
美美以美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南平
中专
初为南平专区卫校,后为建阳卫校。
柴井护士学校
美美以美会
福州
中专
并入福州医士学校
怀礼护士学校
美美以美会
民国13年(1924年)
古田
中专
停办
曾称“古田私立怀礼高护”
救世护士学校
美公理会
民国23年(1934年)
厦门
中专
停办
仁恕护士学校
美公理会
民国20年(1931年)
漳州
中专
龙溪专区护士学校
惠世护士学校
美公理会
民国23年(1934年)
泉州
中专
与晋江医士学校合并为晋江卫校
协和农业职业学校
三公会联办
民国3年(1914年)
福州
中专
与福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为福州农业职业学校
前身之一为协和师范学校
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
中华基督教会 青年协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福州
中专
初改为福州贸易学校,后为福建商业学校
原名青年会中学,民国23年(1934年)改办商业职业学校。
怀德幼稚师范学校
英长老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厦门
中专
并入厦门师范
协和幼稚师范学校
三公会联办
民国4年(1915年)
福州
中专
与福州女师、闽侯师范体艺科合并为福州师范学校
协和师范学校
美卫理公会 美公理会
民国元年(1912年)
福州
中专
后停办
二、教 学
(一)学制与课程 教会设立的日学、义塾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主要教读圣经、初步的读写知识和浅显算术,以后逐渐加设英文和国文课。女子寄宿学校大部分是初小性质,课程类似日学。福州保福山学院课程以圣经为主,也学习算学、常识。福州乌石山女学堂以识字和接受宗教教育为主,学制5年。到19世纪末,教会小学随教会所属国学制,实行7年制或8年制,课程分宗教、英文、汉文3类,包括圣经、英文、算术、地理、修身、尺牍、图画、手工(缝纫、刺绣)、音乐等科。泉州培英女子初小的课程是:圣经、信教问答、祈祷文、上帝十诫、圣诗、汉文(三字经、国文)。农村小学、孤儿院附设学校和盲童学校的程度很低,学制不固定,以传授宗教知识为主。书院一般仿教会所属国的学制,6~8年不等,重视圣经课和英文课。福州书院8年制,分设汉文班和英文班。汉文班课程: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文;英文班增加英语科,其他与汉文班相同,用英语授课。福州圣马可书院8年制,半日英文课,半日汉文课,每日8节,每节40分钟,每日午后圣经课,每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上午为宗教活动。厦门英华书院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分别相当于英国的初级学校和高级学校,同时根据学生志愿分为商业和科学2科。商业科的课程包括商业尺牍、英文簿记、速记和打字;科学科的课程:动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和算术。都设英语、国文课。 民国4年(1915年),基督教福建教育会规定教会小学的课程为:初小学制4年,设圣经、伦理学、中文、地理、地图绘制、算术、历史、科学、图画、罗马语、音乐、体操、性知识、家事、古典文、中国官话等。高小学制4年,设圣经、中文、古典文、算术、地理、历史、伦理学、科学、英语、中国官话、音乐、图画、体操、手工艺等。圣经课列第一位,重视英语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进入民国后,书院陆续改称中学,学制7年或4年。漳州寻源中学民国8年(1919年)分设英文科、中学正科、师范科和道学科,均4年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前身南省华英女书院,学制4年,课程有圣经、英文、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算学和科学5种,“科学”的课程有地文学、植物学、物理、初级化学等。各校仍以圣经和英文课为主,忽视中文课。厦门英华中学对英文成绩好、中文成绩差的学生也授予毕业文凭;而对中文合格、英文课程不合格的不授予毕业文凭。福州鹤龄英华中学民国6年的课程设置如下: 预科:第一学年 英文:识字、切字、练读一书、文法启蒙、心算启蒙、翻译浅文、摹习西字;华文圣经、唱歌、打球;中文:上下《论语》、《小学》、论说文苑、习楷、作文、月课。 第二学年 英文:切字、练读二三书、文法启蒙、中国舆地、谈论、翻译浅文、摹习西字;华文圣经、唱歌、体操;中文:《孟子》上、《左传》一二、《战国策》菁华、习楷、作文、月课。 正科:第一学年 英文:切字、文法、谈论、翻译、数学、练读三四书、各国地理、摹习西字;华文圣经、唱歌、体操;中文:《东莱博议》、《左传》三四、《孟子》中下、习楷、作文、月课。 第二学年 英文:切字、文法、谈论、代数学、地文学、练读英文浅论、华文选译英文、摹习西字;华文圣经、唱歌、体操;中文:史论正鹄、中学历史、《左传》五六、习楷、作文、月课。 第三学年 英文:切字、代数学、西国史、身体学、作酬应函牍、华文选译英文、选读浅显报章、英文圣经;唱歌、体操;中文:古今大家、中学历史、历代名人书、奏议、作文、月课、国语。 第四学年 英文:修辞学、英文论、几何学、西国史、格物学、电学、华文选译英文、选读报章、英文圣经;唱歌、体操;中文:《史记菁华录》、中学历史、作文、月课、国语。 教会职业学校或中学附设职业科的课程各校自行制定。厦门协和中学师范科学制3年,课程:圣经、教育学、地理、算术、英语、中国官话、罗马语、音乐和操练。南省华英女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师范科民国3年(1914)课程:第一学年,学校管理法、小孩学;第二学年,教育史,图画、算术教授法,教授练习;第三学年,心灵学,地理教授法,生理学教授法,教授练习。此外还学习普通中学课程。英国圣公会办的福州柴井医院附设护士生徒班学制4年,3年学护理,第4年学助产。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完全按照美国学制。其系科设置重视自然科学和教育科,设课以英文课为主。协和大学的历史学系不开中国历史课程,却有美国史,中国史包括在东洋史中,宗教是必修课。 立案后,各级学校学制与公立学校一致,小学分设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分初、高两级,各3年,师范、职业学校单独设立,大学本科4年。课程基本上按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规定设置,但有所增减和侧重。高小均设英语课。民国26年(1937年),漳州寻源中学初、高中公共课程:公民、国文(精读与作文)、英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初中增设生理、劳作。福州格致中学另设宗教、伦理人生、名人传三个选科。福州英华中学把圣经改称为伦理课,漳州寻源中学改称服务课,仍以传授圣经知识为主,为必修课。厦门怀仁女中高小以上学级均设宗教课程,另星期六朝会时举行赞美会,全体师生均须参加。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规定除英文专修科必修英文小说、戏剧、诗歌、英文学史、英文教学法外,其他系也将英文的读、写、译训练列为必修课。福州协和幼师设英语、保育法、国文、历史等课程,以前两者为主。福建孤儿院附设的6年制小学从4年级开始学英语。教会女校普遍增设家政课。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家政课的内容包括美式窗帘的设计、西餐的烹调、西式点心的调制、美国家庭主妇在家宴时的礼仪等。 福建协和大学教育学院[民国25年(1936年),改在文学院下设教育系]的课程与国立大学不同,分为5类:(1)必修课,包括党义、军事训练、国学大纲、人文通论;(2)分组选科,含7个组:国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哲学、数学和外国语文学组。前4组为“必修组”,所有学生必须在每组内选修至少两项课程,后3组为“随意组”,学生自由选读,可以不修;(3)专门研究初步,在上面7组课程中选读3组,时间两年,内容比“必修组”较深一层;(4)主修系,分组选科后,学生可集中于主修系课程的学习;(5)毕业论文,在第三学年结束前选定题目,着手搜集资料,在毕业前完成撰写。师范专修科学制两年,第一学年修习三民主义、军事训练、生物学、心理学、教育指导、社会或心理选科、自由选科等,33学分。第二学年修习军事训练、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或青年心理、主系学程、自由选科等,35学分。理科附设的医学先修科课程分4年、3年两种。学生除修习理科各级课程外,兼修文科和教育科的相应课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的设课类似,其他系也设英文教学法、音乐教学法、宗教教学法课程。 协大附设的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农业职业学校课程表,增加英、汉、算课程钟点,加授史、地,每周各一小时。 民国19年(1930年),厦门怀德幼稚师范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设国文、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公民、圣经、唱游、体育、恩物、学琴、工艺、英文(选修)课。 莆田私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设助产本科、助产特科、护士本科、护士特科4个专业,本科学制均3年,特科招收本科毕业生,学制1年,课程按全国统一教学计划设置。 孤儿院、育婴堂附设的小学和盲聋哑学校课程程度低于普通小学,除学习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外,主要学习手工技术。福州明道、灵光盲童联校分男、女两部,大部分学生学习小学课程,部分上初中专修班。全部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男部工场织席、编竹编,女部织布、织毛巾和带子等。古田养正幼稚园设大、中、小3个班,设识字、计算、音乐、图画、游戏等课程,教学内容以宗教知识为主。 神学校课程以圣经为主,并根据不同层次修习初、中等学校的文化课程。天主教大修院的课程是经院哲学、圣神学、教会法典、宗教礼仪、神修学、伦理学和教义神学等;小修院主要学习拉丁文、古典文学和圣经;备修院设中学文化课程,并修拉丁文。女传道师范修读教理研究和高小课程,并学一些医学常识。 (二)教材教法与教学管理 初期,教会义塾,日学和寄宿学校的教材是传教士自己编译的《圣经》节本、《圣经图说》、《天路历程》、《马可福音》和《路得记》等,多用“白话字”(“白话字”是美国归正教会牧师罗啻、打马字等创制,用罗马字母拼写厦门、福州、兴化地区方言,不识汉字的人只须学两、三个月白话字就可读懂《圣经》等书籍。)拼写,用方言教学。福州内、外女学所用的课本有:宗教《三字经》:“自太初,有上帝,造民物,创天地,无不知,无不在,无不能,真主宰。……”《女学三字经》:“为女子,异男儿,要端庄,要整洁,治头发,理衣裳。立无跛,坐无攲,勿大笑,勿高声……”以及《榕腔三字经》、《小学四字经》、《十诫歌》、《五字经》等。泉州培英女子学校课本是用“白话字”编写的《圣经》、《信教问答》、《祈祷文》、《上帝十条诫》和《圣诗》,算术课本也用“白话字”编写,只有中国私塾传统教材《三字经》是中文。书院的英文与自然科学课多用英语讲授,课本直接从外国运来;中文课本多选用四书五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话字”课本减少。晋江毓英学校选用中华书局《新中学初级古文读本》,以及《古文节言》、《古文析义》、《左传》、《四书》、《唐诗三百首》、《东莱博议》、《幼学琼林》、《秋水轩尺牍》、《闽侨尺牍》等;一些自然学科选用英文课本。厦门英华书院每天上午上英文课,下午上中文课,英文类课本由英国和新加坡买来。学校注重英文教学,力图使其毕业生程度与英国高级学校相等。泉州培元学校英语教材采用东印度公司出版书本。一些书院建有简单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和天文台。据中华基督教会调查,立案前教会学校普遍重理轻文,特别轻视国文科,教会学校学生各科成绩相比较是:外国文最优,数理中,国文最次。这时期教学完全模仿外国学校,脱离中国社会实际。 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学校陆续立案,教材一般采用中国版本,但中等以上学校仍重英文课。自然科学和外语课多用英语授课,音乐课程唱英文歌曲,甚至学生的作业、考试、毕业论文也要用英文。天主教会办的福州扬光学校则重视法语教学。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规定:平时考试成绩占月考成绩的2/3;学期成绩有两门主科不及格者留级;初二下学期和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有任何一科不及格者,准其补考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教职员子女也不例外。福州毓英女子中学每月举行成绩展览会一次,优劣作业全部陈列,由各级学生互相参观;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比赛会、运动会和时事测验。晋江毓英学校在教学中实行“完明制”,每日所上功课都要考查,及格的登在“完明表”上,不及格的要补习,一直补到及格。全学期功课都及格的,由班主任发“完明证”,星期日可回家,未达“完明”的留校补习。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实施主修、辅修和选修制度。学生第一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文科或理科,第二学年向教务主任及系主任申请选择某系为主修系、某系为辅修系。每个学生除必修科外,须选修主修系课程至少30学分,辅修系课程至少15学分,如需转科或转系,须经教务主任批准。考试分平时考查、月考、期考三种。平时考查分笔答和口答,不定期进行;月考每学期3次或4次,由教师确定日期,在授课时间内举行;学期考试在期终举行。学生每月成绩以一个月内的平日成绩和月考成绩平均计算,学期成绩以平日成绩、月考成绩和学期考试成绩平均计算,学期成绩在60分以下者留级。 教会中、高等学校理科实验室设备较完善。福建协和大学建有庄氏科学馆,其仪器可供光学、热学和声学等物理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器材也颇完备。因理科各系研究成绩显著,民国22年(1933年),协大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奖励12000元。协大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注重田间实习,规定不放暑假,凡学生修毕一年级课程后,应于暑假内在该校农林试验场实习6星期;修毕二年级课程后,暑期内由校方指定到本省各省立农场实习6星期;三年级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轮流住宿该校农林试验场,学习农场管理和田间工作。民国28年,协大农业经济系和农职高年级学生暑假分别被派往崇安、永安和南平各有关单位实习。护士学校重视临床实践。福州柴井医院附属护士学校规定一年级学生做临床护理和勤杂事务;二年级学表格记录和一般诊疗技术,开始学值夜班;三年级学习药物的应用、补液并作医嘱,管理病房、值夜班。 教会学校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受福建省教育厅的教学研究会和教会的“福建省教育会”指导。福州毓英女子学校按教员所担任学科分社会、国文、理化、数学等研究组,每月定期开会一次,研究教学方法。大学教师结合所教专业带领学生对福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行研究。抗战期间,福建协和大学文史方面注意探讨福建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学史;教育学系进行青年兴趣调查;化学系研究分析松木干馏、闽茶和江水;生物学系调查福建保护鸟并编类,考查研究人体寄生蠕虫;农科各部注重水稻、棉花、豆类作物的栽培和育种试验,柑、桔、桃和蔬菜等的育苗、嫁接采种;畜牧场推广改良种蛋和育殖毛用兔;推进闽北土壤肥料、花卉品种选植、森林育苗和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每一学系有中心研究计划,每一教师有专题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多数获教育部审核学术委员会奖金。抗战时期,协大出版的刊物有:《福建文化》、《协大艺文》、《科学杂志》、《协大生物学报》、《协大教育季刊》、《协大农报》、《协大周刊》、《协大校友》,专题研究出版的书籍有《福建中等师资问题》、《教育学心理学辞典》等24本。自编讲义整理成书印出的10种。各科学生在教授指导下自制实验器材。 (三)课外活动 立案前,教会学校的课外活动以宗教教育活动为主。教会大、中、小学校都举行晨祷会、晚祷会、圣日崇拜(基督教会)或参加弥撒(天主教会)。泉州培英女子学校规定学生每日晨起、临睡、三餐前做祈祷,每日上午第一节课,集中在礼堂做礼拜,每星期五晚上开祈祷会,会上轮流念祈祷文,讲述各人信仰体会。星期天整队到礼拜堂听道,高年级学生做听道笔记,回校时交老师审阅,低年级学生口述。星期日只准读圣经、圣诗,严禁看其他书籍。凡逃避做礼拜和祈祷会的要罚跪认罪或禁闭反省。厦门英华书院早晚有宗教集会,由校长、监院和其他教师用英语讲道,朝会全体学生参加,晚会寄宿生参加。星期天上午,全体寄宿生整队到教堂做礼拜;星期天下午,所有附小学生和寄宿生参加“主日学”,听高中部同学讲旧约圣经故事,由校学生青年会会员主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在本省最早成立基督教会青年会(Y、M、C、A与Y、W、C、A),它也是全国最早成立青年会的学校之一。各校课外活动一般由青年会主持,包括夏令会、冬令会、圣诞活动等。 早期,教会义塾、日学和寄宿学校学生课外需参加校内卫生工作和一些手工劳动。20世纪后,福建教会学校逐渐重视课外体育运动和音乐活动,有的学校形成体育传统。福州三一学校从民国8年(1919年)起,学生一入学就分为鹰、鲸、狮3队,直至离校。每队学生自由选择足球、排球或篮球中的一种,然后根据球艺分为甲、乙、丙、丁组,每天必须参加两节课外体育运动。学生每学期的体育分数视出席训练的情况和精神评定。民国13年,该校购10亩地辟为足球场,足球运动发展迅速。厦门英华中学于民国6年在学生青年会中设体育部长一职,分管全校体育运动。民国9年,该校与福州鹤龄英华中学相约每年举行球类比赛一次;民国17年,开始与汕头友校体育队相约一年一次轮流往来举行足、篮、网球比赛。民国18年春,该校获福建全省足球冠军和篮球冠、亚军。福州格致中学的排球队曾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学生郭则伙曾蝉联两届远东运动会撑竿跳高冠军。该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运动会,40%以上学生参加田径比赛,100%学生参加柔软操比赛;每学期有篮球和乒乓球的班级制循环赛。教会学校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重视音乐教育和课外音乐活动,除教唱歌曲,学识五线谱外,有的学校教西洋乐器演奏。福州格致中学于民国元年组成钢管乐队,从奥国购回20多件乐器。圣诞节期间大部分学校都组织音乐文艺演出。 立案后,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结合到其他课外活动中,基督教学生青年会活动仍很活跃。厦门英华中学青年会会员参加怜童主日学、教会圣诗班、基督徒学生团体联合会、夏令儿童会、乡村布道工作等。附小部成立英华基督教童子会,每星期二下午举行游艺会,星期六下午有常会。民国27年(1938年),秋季学期开始举行级别退修会和全校教职员退修会,每学期中举行一周奋兴培灵会。福州毓英女中有布道队、主日学、查经班、灵修会和每日晨祷,70%以上学生参加。民国37年,仙游慕陶联合中学宗教委员会于每学期开始时编定全期活动程序,每学期有1次教职员退修会和宗教运动周。每周教职员聚会1次,学生分组聚会1次,朝会2次。基督教学生青年会的活动有崇拜、出席竞赛、夜校、青年男子失业成人班;有的学校创办“通俗周报”供学生阅读,在学生中进行公民训练。华南女子学院开设家庭妇女进修班,分烹饪、缝纫、国语、英文、科学、时事、音乐等组;设立母亲会,交流儿童管教护理经验,与基督教所属的医院合办母亲训练班,传授当母亲的常识,开设劳工婴儿园、劳工子女补习班、儿童会、儿童阅览室、儿童营养茶室、儿童健康社等;开展儿童健康检查,举办婴儿健康比赛、儿童服装展览、世界儿童生活图片展览;设立“平民妇女福利社”,供应廉价商品,借贷资金,为社员代笔及介绍工作。 抗战期间,福州毓英女子中学组织抗战宣传队、抗敌后援队,进行时事讲演、歌剧表演和野外生活训练。在校园内种玉蜀黍、甘蔗、香蕉。在家教室实习烹饪、裁缝、管理簿登记。每星期六各班轮流到迷儿学校教授唱歌、手工、运动等课,每星期日上下午主持该校主日学。南平剑津中学要求师生参加生产劳作、社会服务、救护训练等课外活动,组织歌咏队、戏剧团到民间作救国宣传。福州格致中学提倡生产训练,初中生做竹工和木工,自制所有膳堂椅桌及书架、图书板等,并有产品出售,价格低廉,教师和附近乡民争相购买。福建协和大学学生参加民训工作;组织军人服务团,帮助士兵写家信、治病和开展团体游戏活动。成立伤兵之友社,慰劳伤兵并为之募捐。组织抗建剧团,到各处公演。成立歌咏组,领导和训练邵武的歌团,并举行多次音乐大会为国募捐。到附近乡村推广先进农业。华南女院组织时事研究会、英语研究会、学术讲演会、音乐欣赏会。每学期初和期末开展新会、叙别会、组织歌咏团,每星期进行球类比赛或旅行。表演抗日话剧,筹募寒衣,救济难童。 抗战胜利后,各校课外活动重新以开发智力,培养专业兴趣和锻炼体力为主。古田史荦伯中学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每周举行各项竞赛或测验。福州鹤龄英华中学民国38年(1949年)春开设兴趣科目班,分国际问题讨论、社会问题讨论、时事研究、工程常识、英文时事文艺习作、应用文、歌咏等项,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福州协和农业职业中学开展农村服务和推广工作,办儿童福利站,推广优良品种,设民众夜校、农村保健服务所和育婴园。
三、学 生
教会在福建办学初期,一所学校只能招到几名学生,多是平民子女,有的是街头流浪儿或孤儿。学校免费提供膳宿和零用钱。清咸丰六年(1856年),传教士基顺(StephenJohneon)在福州办日学,收学生4人,后经多方努力,增至12人。女校招生更难,招到的学生也很难留往。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美以美会在福州开办的一所女校只招到3名学生,不久其中两人因受不了人们的非议而自动退学。咸丰九年(1859年),女传教士娲标礼等,在福州办女学,招生10个月仅收15名学生,开学不久7名自动退学。以后教会采取多种办法吸引学生。清寒学生和教徒子女免交学费或半费。有的学校与学生订立合同,由教会提供食宿、衣服和书本,如果家长中途把学生领回,必须偿还教会支出的各项费用。直至19世纪末,学生仍不多,以清贫子女为主,很多来自教徒家庭,学生有的半工半读,替学校做一些杂务。这时期,教会学校的入学条件很宽,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不齐,大部分女校不收缠足女子。入学后,学生大部分入教。清光绪四年(1878年)创办的莆田哲理中学,学生多为清贫子弟,半日学习半日工作,或纺织或排印、装订书籍,或作小学助教,赚取学费和膳宿费。光绪八年(1882年),福州毓英女校已开办20多年,在校学生仅28名,其中13名来自教会办的育婴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的泉州培英女校不收学费、膳费,对远途来校者提供旅费,才从附近各县的教徒家中招收了20多名女生。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办于光绪七年(1881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有第一届毕业生1人,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19年中,计有毕业生23人,其中3届仅毕业1人。 20世纪后,教会学校学生来源渐多,殷实商户、富裕士绅和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增加,城市中学收费昂贵,日渐发展为贵族学校。神学校和职业学校因其免费额较多,有的提供膳宿,平民子女比例相对较高。闽南的教会学校也招收华侨和外国留学生。厦门英华书院开办初期,学生来自厦门、鼓浪屿一带。以后外地学生、南洋侨生和随父母来厦的外国学生也来就读。20世纪20年代,改称中学,学生300名。附设高小,学生200名,多数是厦鼓富家子弟,南洋归国侨生,本省侨属学生,台湾富商子弟及日本、朝鲜学生。该校学费历来是厦鼓地区最高的。农村小学学生仍以平民子女为主,信教的比例较高。华南女子学院初办时仅有学生13人,多为教会人士的女儿,经多方游说,招生范围扩大到莆田等地,学生逐年增加,但长期不足百人(包括附中)。 福州三一中学、陶淑女中、文山女中、格致中学,莆田哲理中学,泉州培元中学、培英女校,厦门毓德女中,古田毓馨女校、超古学校等中学,都附设小学,其学生主要来自附小毕业生及育婴堂、孤儿院保送的学生。厦门怀德幼师学生以怀仁中学毕业生为主。职业学校学生多来自教会中、小学。民国21年(1932年)秋季,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新生72名,其中43人来自本校附属中学,29名来自其他教会中学,全部信教。同年,福建协和大学招生175人,其中来自教会中学的138人。20年代,教会国民学校的毕业生18%升入高小,教会高小30%的毕业生升入教会中学。立案后,教会大、中学校学生中富裕家庭子女与非教会学校毕业生增加。民国27年,福州进德女子初中58名学生的家庭出身是:商40%,学10%,政3%,军10%,农2%,其他8%。抗战期间福建协和学院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两次招收82名学生,其中49人是基督徒。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学校招生范围更扩大,学生中信教者比例进一步下降,但仍占近半数。1950年,福建教会中学男女生比例是5∶1,信教学生占学生的43.5%;小学男女生比例是2∶1,信教学生占41.3%,教会职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2/3以上,信教学生超过半数。 教会学校对清寒学生仍有减免学费的规定,但名额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实施工读制度。福州协和农业职业学校于民国11年(1922年),开始实行工读制度,规定凡受学校资助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学校工作。民国14年,改为计时记工办法,按学生工作钟点发给工资。民国29年,工读学生分两种:一种每周工作6~10小时,每人可得月工资4~5元不等,品学兼优者才可申请;一种是新生于开学前一星期内请保证人向学校申请,课程分4年修毕,每天工作4小时,可得月工资10余元。工作种类:吹号,修理电灯、汽灯及机械等,各课处办事员,医药室、磨房助手,洗碗、扫地、印刷、点灯及农场工作等。由工务课派给工作,每种工作都有教职员指导,每月或每学期调换工种,使学生对各种工作都有练习机会。学生工资按工作钟点每月底结算一次,每小时工值60~115文不等,每月由工务课召集有关指导教职工开会,按学生工作道德、精神、效率、成绩评定工资。工作特优或对某一工作有改良办法、特殊贡献者另给奖品。民国32年,福建协和大学学生工读办法:申请工读学生在开学前向校注册课或代考处领取表格填写,每学期可得工资40~80元。长乐培青中学于民国38年春规定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学生经审核,合格者准予全免或半免学费,于入学后分派工作,如管理图书、监理膳食等。福州协和农职于民国38年春季设工读生40名,每小时酬金半升米,每月最多可工作50小时,所得可抵一半膳费。另由学生自己邀集伙伴于假期承包土方工程,每天可得一斗白米。 早期,教会学校毕业生,多数成为传教士的助手和教会小学校的教师,不少女毕业生成为男传教士的妻子。此后,在外国领事馆、洋行和由外国人把持的海关、邮政、盐务等部门服务的增多。福州鹤龄英华书院从清光绪十六年到民国6年(1890~1917年)共毕业学生147人。其中英、美设立或控制的企、事业和教会学校任职与留学美国的84人,占57%。福州三一中学民国2~8年毕业生的职业:牧师2.81%,邮政、海关、盐务、铁路、洋行职员59.5%,教会学校教师16.9%,非教会学校教师5.63%,医务人员9.86%,其他5.68%。 20世纪20年代后,毕业生自谋出路,就业范围扩大,职业科就业率较高,普通科各行业都有,有相当部分在外国殖民事业机构中服务,一部分任公、私立学校的英语、音乐及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女校毕业生多从事传教、教书和医护工作。民国10年(1921年),华南女大毕业生陈慈钦、陈子华、黄慈悲先在集美学校教英语,后到菲律宾侨校任教。福建协和大学民国8~14年毕业有69人:任牧师2人,宗教工作1人,在教会学校任教24人,其他学校任教16人,经商6人,留学9人,在国内深造5人,其他3人,无记载3人。华南女大从民国10~14年毕业生有23人,全部信教:在教会学校任教17人,在其他学校任教1人,医生2人,留学2人,其他1人。 20世纪30、40年代,教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外国留学的占相当比例,大部分由教会资送出国。莆田美以美会规定,牧师子弟可优先留学美国;凡在哲理中学、咸益女中等校任教10年以上者,享有申请赴美进修的权利,但去何国,学习何专业及回国后干什么,都得听命于教会;学成回国后,必须为教会服务若干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38年(1903~1949年),莆田县有343人出国留学,其中女性65人;去美国的228人,西欧39人,日本76人,多数是教徒子女,由教会学校资送出国。由教会送到美国留学的宋尚节,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由教会指派去当传教士。毕业于美以美会办的道学院的欧元怀去美国后,未按教会旨意去念神学,选择了教育事业。回国后,到厦门大学任教,美以美会就逼他归还留美费用。 教会学校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还有许多学生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革命工作。学部委员林兰英是莆田咸益女中和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化学家侯德榜、数学家陈景润、空气动力学家沈元、物理学家王仁是福州英华中学毕业生。化学家林一,核医学专家王世真、电脑专家林本铭、植物学家林传光、农学家刘忠柱是福州格致中学毕业生。泉州培远中学毕业生中有著名科学家张文裕、蔡馏生等。福州格致中学学生李铁、陈大鲲、郑挺、陈绍宽、林波,华南女院附中学生魏雪馨,福州陶淑女中学生柯海燕,福州英华中学学生王助、郑维新、孙道华、曾焕乾,莆田哲理中学学生陈天章,文山女中学生杨瑞玉,泉州培元中学学生李子芳、陈庚申、陈瑞光、廖中秀等等,先后献身于祖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有的献出了生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反对美国政府虐待旅美华工,福州英华书院、格致书院、三一书院大批学生退学抗议。辛亥革命期间,福州英华、福音书院成立“警醒社”,发行《警醒》、《民心》报鼓吹革命。在光复福州的武装起义中,福州英华书院有60余人参加炸弹队和洋枪队,学生王清铨中弹牺牲。在“五四”运动与抗议“五卅惨案”运动中,数千教会学校学生上街游行。民国13~14年间(1924~1925年),福建学生联合会提出收回教育权口号,福州英华、格致等校的部分师生反抗奴化教育,退出原教会学校,另组三山、闽江和育范3个中学,有的转入三民中学等非教会中学。民国14年,福建协大教师陈锡襄联络福州教会学校进步师生组成“教会学校立案委员会”,提出“教会学校必须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等四项主张。同年9月,福建学生联合会成立“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由共青团地委组织,翁良毓任委员长,领导开展收回教育权斗争。在福州团地委领导下,福建废约运动同盟会、格致书院收回教育权运动临时委员会、扬光学校学生会、福州青年会学校学生决志离校同盟会和培元中学学生会纷纷成立并发表宣言,提出教会学校应向我国教育部立案注册、取消强迫做礼拜读圣经、恢复信仰自由等要求。民国16年,福州“仁慈堂”事件爆发,将福建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向高潮。同年2月,中共福州地委领导的福建涤社出版“收回教育权专号”,发表“收回教育权运动宣言”。3月,福州成立“收回教育权筹备委员会”,公推协大教师陈锡襄主持。3月24日,福州协和初中、英华中学、协和师范、培元中学、文山女校等教会学校1000余名学生和各界群众在仓山麦园顶集会,陈锡襄担任大会主席,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向福建政务委员会请愿,要求彻底收回教育权。3月26日,协和大学等教会学校成立“福州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大同盟”。至此,福建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最高潮。在抗战期间,教会学校学生组织了众多的宣传队、服务队,部分学生加入抗战军队。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教会学校学生广泛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美扶日等运动。
四、教 师
教会学校初期规模小,由创办学校的传教士及其妻子自任教员,聘请一些中国科举出身的文人或私塾先生教读中国经书,聘请一些外国传教士、商人及其家属担任英文和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圣公会创办福州乌石山女学堂,教员多由传教士的妻子担任。同治四年(1865年),打马字夫人在厦门新街礼拜堂办“周课”,自任教师。同治九年(1870年),她在厦门竹树脚礼拜堂办毓德女子学校,由其二女儿负责教学生识字和基督教教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设英语课,请毕腓力牧师娘任教。 19世纪末年以后,教会学校规模扩大,老师以聘请为主。中国籍教师的比例提高,多数是教会培养,少数是中国科举出身的文人,或由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外籍教师中专职的增多。福州圣马可书院创办时,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万拔文及其夫人教英文,聘请几个外国商人教数学和会计学。民国8年(1919年),聘请举人、秀才数人担任中文课教学,英文课(包括英语和自然学科课程)教师有外籍传教士、教会大学毕业生和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毕业生。慈善教育机关的教师仍以男、女传教士为主。 20世纪初,教会办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小学、幼稚园师资。到20年代,教会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逐渐以中国教师为主,多是教会中、小学和师范的毕业生。中等学校教师多是留校毕业生或留学生。厦门英华中学英文课教师聘请英国人或留英归来的中国人及部分英语流利的国内大学毕业生。大学、职业学校和神学校教师中、外籍教师比例很大。民国5年(1916年),福建协大教师有8人,其中6人是外籍教师。到民国15年,中国籍教师仍不到1/3。 初期,教会学校外籍教师多是义务任教,到20世纪初,外籍教师开始领取高薪。福建协大外籍教师每家住一座双层洋房,设备齐全,学校还为他们雇炊事员、奶妈。外籍教师沙善德月薪480元,中国籍教师的最低月薪60元,不及该校一个美籍女打字员月薪的1/5。厦门同文书院美国教师月薪300~600元,每4年可带薪回国进修1年,而能用英语上课的中国教师最高不超过200元,由本院高年级学生选拔任初级班教师的月支20~28元,中文教师一般3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100元。农村教会小学的中国教员待遇极差,薪水常常不能兑现。鹤龄英华书院鹤龄楼曾规定美国教师走前楼梯,中国教师走后楼梯。这一状况持续多年,后经中国教师抗议,才改变这一无理规定。 立案后,各类学校(除神学院外)的中国籍教师数逐渐超过外国籍教师数。民国22年(1933年),福建协和大学有教师28人,外国籍8人。民国38年春季,该校共64名教职员,11名外籍,其中9名美国人,2名英国人。他们担任的科目分别是:外语(6人),农艺(1人),化学(1人),历史(1人),音乐(1人)。民国38年,在全省被调查的32所基督教会中等学校中共有外籍教职员51人,他们多数担任英语课教学,其他分别担任医学课(7人)、宗教课(2人)、音乐课(2人)教学。教会小学、幼稚园的外籍教师更少。神职学校中,外籍教师一直占多数。闽南神学院1950年上半年共11名教师,外籍9人;民国38年,协和神学院共有19名教师,外籍8人。 福建教会中、高等学校教师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还有一些硕士和博士。民国23年(1934年),福建协大28名教师中硕士12人,博士3人;华南女院18名教师中硕士11人,博士1人。民国38年春,在32所教会中学教师中,有博士15人,硕士24人,其中:鹤龄英华中学3名博士,3名硕士;莆田哲理中学1名博士,3名硕士;华南女院附中3名硕士;仙游慕范初中1名硕士;协和幼师1名硕士;协和护校1名博士;圣路加护校6名博士,1名硕士。他们多是留美或留日归来的中国籍教师。教会小学、幼稚园的教师部分毕业于师范专业,一般是初中以上学校毕业生,少数大学毕业生。建瓯培汉学校抗战期间,中、小学两部教员16人,其中专科和大学毕业者8人,小学教师2/3是师范毕业生。民国28年,福州协和职业学校与美国图思黑基职业大学(TusKeger)交换教授,后者派一位植物学教授来协职讲学,协职派教务主任何崇赴美讲学。 华南女院的各门课程除国学外,一律由教徒女教师担任,国学课程也尽量选聘科举出身,受过教会洗礼的人来讲授。民国23年(1934年),该院18名教师中有教徒16名,其中13名中国籍教师11人信教。同年,在17所基督教会中等学校(包括附属小学)的304名教师中有教徒252人,占83%。泉州培英学校、古田超古中学、古田毓馨女中、福清毓真中学、永春同仁中学、福州进德女子初中、仙游陶德女子初中和慕范初中的教师全部是基督教徒。立案后,福州鹤龄英华中学选聘教员根据两个条件:一是学历和资历,二是否基督徒。如果两人学历和资历相同,则聘请信教者。1950年春,在被调查的福建省11所教会中专和22所教会中学的800名教师中信教者548人,占68.5%;闽东北地区被调查的22所教会小学的203名教师中信教者165名,占81.3%。 民国23年(1934年),福建教会中学教师的年薪标准定为:初级中学132~720元,高级中学240~960元。完全中学325~1200元,但多数学校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民国26年,龙溪寻源中学专任教职员月薪仅30~77元,校长80元(外籍教员除外)。福州进德女子初级中学民国27年教师共11人,其中专任7人,兼任4人,月薪最高50元,最低6元,一般(大部分)30元,职员5人,月薪最高50元,最低30元。民国38年春,福州英华中学推行教职员考绩制度。学期末,工作成绩评定在70~80分者,奖给月薪70%,81~90分者,奖给1个月月薪,91分以上者,奖给一个半月月薪。 民国19年(1930年),厦门英华中学组织学校的基督徒教师成立查经班,天天读经祷告,每个礼拜集会一次。民国22年,查经班成员及自愿参加的教师共同组织一个教师团契会,订立公约,日日读经、祷告、灵修和做礼拜,每周集会一次,以报告各人灵修心得。后来非基督徒教师也参加团契会。福州华南附中住校教职员每星期升旗前10分钟作一次集体灵修,每星期四下午团契会。华南女院规定:男女教师除做礼拜或进行时事讲话时可以在一起,其他时间不得接触,女教师有专用备课室和休息室。男教师不能和女教师、女学生一起用膳。一般不许女教师参加校外活动。该校欢迎独身中国女子到校任教,如果女教师征得校长同意和男教徒结婚,并请牧师证婚,学校予以鼓励;如果与不信教的男子结婚,或未征得校方同意,未请牧师证婚,必受谴责和非议,最终不得不自动去职离校。福州三一学校规定:大学毕业的教师上课时,须穿戴黑色礼服和方帽。后因福州天气炎热,才规定在夏天免穿戴。
五、经 费
教会学校初创时一般先由教会拨款购置土地,建筑校舍,有的筹集一笔基金作为经常费开支,以后学校的常年经费主要来源于:教会定额或不定额津贴,学费收入,华侨华人捐助,校产及基金生息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国内外教友、士绅或团体的捐助及政府补贴等)。 (一)教会津贴 福建的两所教会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外国教会津贴和基金利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以美国卫理公会津贴为主,福建协和大学靠4个基督教公会的津贴。民国37年(1948年),华南女院接受的国外来款有:美国卫理妇女服务会拨7945美元,设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UnitedBoardForChristianCollegesInChina)拨2827美元作补助费;美国卫理妇女服务会共拨14934美元作彭氏楼修建费;美国卫理公会拨150美元作柯林奖学金。三项共25856美元。学费等其它收入1203.67美元。前者占当年经费收入的95.6%。福建协和大学的创办经费来自美卫理公会和美公理会各津贴3500元,美国归正教会津贴1500元,高约翰个人捐款2500元。学校开办后,学费收入逐年增加,但差会拨款仍占较大比重。民国17年,共收入204347元,学费收入占7%;民国25年,共收入189332元,学费收入约占24%。福州格致中学创办初期资金全部由美部会国外布道部提供。民国16年起,改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大会给予部分津贴,并逐年减少,1950年,教会津贴3250美元,仅占学校总收入的27.1%。漳州寻源中学创办初期全部经费由美国归正教会提供。民国14年后,美归正教会每年津贴约4000美元。其余经费靠收取学费解决。此后,基金利息和租金成为该校经常费,教会的津贴逐渐减少,无固定数目。仙游慕范初级中学美以美会津贴曾占总收入的60%,以后逐渐减少,最低时只占16%。民国24年,福州、福清、平潭、古田、闽清10所教会中学,外国来款(包括教会津贴和捐款)20166元,学费20075元,各占39%;膳宿费8281元,占16%,其他6%。20世纪30年代以后,教会对中学的津贴一般不超过学校总收入的一半,对小学的津贴更少。漳州华英小学每年收入约5310元,其中卓氏基金年利息收入1000元,校产利息300元,学费收入3200元,临时募捐500元,英伦敦会拨款仅310元。教会办的盲聋哑学校主要靠教徒捐款、其他社会募捐和学生手工劳动收入,学生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津贴较多。民国23年(1934年),美国美以美会开办的莆田哲理中学差会津贴10000元,学杂费收入4028元,差会津贴占71.35%;英圣公会开办的福州三一中学差会津贴4421元,学费杂收入14285元,差会津贴只占23.6%。1951年,全省接受美国津贴的小学49所,经费支出163628.4万元(当年人民币,以下同),其中教会补助87915.2万元,占53.73%。接受其他国家津贴的小学39所,当年经费支出125523.1万元,其中教会补助23438.9万元,占18.67%。接受本国教会津贴的14所,当年经费支出25040万元,其中教会补助645万元,占2.58%。 福州私立蒲范女子学校,初由福州天主教会多明我会拨出会产息金5万元购置校舍和教具,每年拨2000元作为常年经费。民国26年(1937年),增办初中后增拨14000元作为常年经费。天主教会办的福州扬光中学,1950年下半年的收入折合大米:学杂费收入15040斤,西班牙多明我会补助19085斤,助学金5565斤,政府补助3000斤,其他收入9585斤,共计52275斤,其中教会补助约占36.5%。 (二)学费收入 学费收入占教会学校经费来源的很大部分,且逐步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以后,福建各城镇教会学校的学费一般都高于当地公立学校。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漳州寻源中学(原在厦门)开始向学生收费,每学期每人银元24元。福州圣马可书院创办时(1907年),学生每人交入学金10元,称根银,每学期学费20元,宿舍费4元,杂费2元,其附属的三一小学每学期学费4元。厦门英华中学每个寄宿生一学期交50元,其中学费12元;立案后,寄宿生每学期交75元(初中)、84元(高中),其中初中生学费24元,高中生30元,新生入学时另交学籍费10元。30年代,学费收入占教会学校收入的1/3以上,有的学校全靠学费收入维持。民国22年,漳州寻源,泉州培英、培元,长乐培青,福州华南附中、幼师、三一、协和、文山,福清毓真,古田超古,莆田哲理、咸益、蒲星,仙游慕范,永泰同仁等16所中学属资金较为雄厚的教会学校,当年总收入共159948元,其中学费59216元,杂费13605元,占总收入的45.5%。其中,美国归正教会办的漳州寻源中学学费收入5760元,杂费收入2061元,差会津贴4000元,学费收入占近一半;英国圣公会办的福州三一中学学费收入10877元,杂费收入3408元,差会津贴4421元,学费收入占58%;美国美以美会办的莆田咸益女中全靠528元的学费收入维持。抗战期间,古田史荦伯中学每年由教会津贴2200元,收学杂费4200元,后者占总收入的2/3。抗战胜利后,学费收入成为福建教会学校的主要收入,平均占各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美国归正教会办的厦门毓德女子学校主要靠学费收入维持。该校民国38年(1949年)的收入:学费173200元,折合大米21650斤,其他收入151040元,折合大米18880斤,其中学费收入占53.4%。民国38年春,教会中等学校学杂费最高的是协和幼师,每人每学期351.92元,厦门英华中学260元,其他中学100至200元。 (三)华侨、华人捐款 清末,晋江毓英学校经费一向靠地方士绅和菲律宾华侨捐助。厦门寻源中学、泉州培元中学、永春崇贤中学、泉州华英女校创办时都曾得到华侨华人资助。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寻源中学得到校友捐赠物理实验室仪器一套,价值白银175两。民国以后,许多教会学校负责人赴东南亚国家向华侨募捐建校舍、图书馆、体育场,买实验仪器。泉州培元中学负责人安礼逊牧师走遍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募捐,20年代,得到华侨和海外校友的捐款共20万元左右。培元校友在海外设立多个校友会为学校常年捐资。培元中学利用侨资建起郑成快楼、菲律宾楼、泗水楼、黄仲涵楼、张远记楼、上海楼、吴记霍堂、许汉智堂、叶寿堂、蔡进益堂,扩展到5所分校。晋江毓英女校校长许子玉赴菲律宾向华侨募捐,募得的款项除带回部分作为学校经常费外,部分由旅菲校董购买店屋作为校产出租,收取租金作该校经常费。抗战期间,侨汇中断,学校靠在国内募捐维持。 (四)校产及基金生息收入 漳州接官亭礼拜堂长老卓长福为漳州华英小学捐献银元1万元,设立卓氏基金,年息收入1000元,校产(园地、鱼池、房屋等)收息300元,占全校年收入的1/4。侨商卓绵成于民国26年(1937年),捐献鼓浪屿旗尾楼屋两座及现金2.5万元,作漳州寻源中学基金,以利息和租金收入作为寻源中学经常费用。民国38年(1949年)8月,又捐赠马肚底园地、鱼池,开办卓氏农场,以每年收入的3/4补助寻源中学,1/4补助华英小学。天主教会办的福安私立崇一小学以福宁教区在三都街中山路3座洋房的房租收入,每年提取1000元作经常费。龙溪进德女中初办时固定基金46000元,民国27年增至78000元。古田毓馨女中在南洋有橡胶园,国内有林场1200亩,每年纯利收入3000元。 (五)其他收入 19世纪50年代初,美国美以美会教士保灵夫人在福州开办女塾,她家乡的主日学校每年资助70美元。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得到富商、中国教徒张鹤龄1万元捐款开办。古田超古中学(培元书院)的教学楼、宿舍等建筑费来自教士超、古二人和邱永康医生在美国的募捐。福建协和大学分别得到美国人何氏、罗氏基金会、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拨款资助,用于建筑校舍、添置设备。 教会学校立案后,尤其抗战期间,政府也给予部分补助。协大25周年校庆时,福建省政府拨款12万元作为该校奖学基金。福安县政府从民国26年(1937年)4月起,每月拨8元作为福安私立崇一小学(天主教会办)补助费,民国29年起,增为每月50元。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古田发生“华山教案”,起义民众杀死充当间谍的传教士史荦伯,清廷向英政府屈辱赔款,英圣公会用部分赔款在古田新义山设立中学,还特意以史荦伯命名。 早期,教会学校的教师由传教士义务担任,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或租借校舍,有条件地为学生付书本、膳宿费,有的学校付给家长因孩子上学而不能做工的“损失费”。保灵夫人开办的福州女塾每天给学生家长10吊钱,以弥补上学的女孩不能做家务或做工造成的损失。泉州培英女子学校初办时,从晋江、南安、安溪、永春等地招来一批教徒女儿,旅费由学校提供。19世纪后期,大部分学校不再向学生提供膳宿和书本等,学校经费除日常办学费用外,主要用于修建校舍,增添设备,聘请部分自然学科、国文和英(法)文教师,部分教徒子女和清寒学生可全免或半免学费。20世纪以后,经费主要用于聘请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的薪金和住房、生活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大部分。民国25年(1936年),长乐培青中学支出经费:教师薪俸5280元,占86%;设备费360元,占5%;办公费170元,占2%;其他290元,占4%。厦门毓德女子学校民国37年的支出:薪给121600元,办公4200元,设备15640元,其他145000元。教职员的薪金占支出的37.5%,其中月薪最高的折大米580斤,最低260斤米。部分大、中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六、管 理
主管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单位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电教大楼14-15层 邮编:3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