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西瓜碑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基本完整、专题记载西瓜种植的碑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献和农史遗迹。近四十年受到广泛关注,恩施地方和西瓜作物史研究者都发表了不少论著,取得了不少可靠的认识。碑文镌刻于砂岩石碣立面,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而文字释读与已有文献记载并不完全吻合,带来了一些识读上的困难。笔者因探讨我国西瓜起源问题而涉及此碑,文字释读和内容解析都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和看法。近因个别学者相关论文触发,进一步解读思考,对此碑的瓜史意义又有了一些新的感知和发现,特撰此文奉献各界方家。并就有关学者的错误论述一并随机讨论,以期增进对我国西瓜起源不同说法的了解和认识。
恩施西瓜碑位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城东舞阳坝街道周家河村。今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民国恩施县知事郑永禧《施州考古录》,记载如下:
西瓜碑记
文分十行行十七字字约二寸余正书
郡守秦將軍到此栽養萬桑諸菓園開修蓮
花池創立接客亭及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內
一種雲頭蟬兒瓜一種團西瓜一種細子兒
名曰御西瓜此三種在淮南種食八十餘年
矣又一種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
遊帶過種來外甜瓜梢瓜有數種咸淳五年
在此試種種出多産滿郡皆與支送其味甚
加種亦遍及鄉村谷刻石於此不可不知也
其瓜於二月盡則以種須是三五次埯種恐
雨不調咸淳庚午孟秋朐山秦闕伯玉謹記[1]
(01-恩施西瓜碑,位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恩施市城东舞阳坝街道周家河村。)
(02-恩施西瓜碑碑文,镌刻于锥形砂岩石碣长方形磨面,
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文字释读多有分歧。)
恩施地方文物工作者最初据实地碑刻报导,笔者所见有1988年湖北鄂西自治州博物馆邓辉《鄂西南西瓜种植史小考》一文,对碑文的释读与上述文字稍异。2004年邓治凡、田发刚《施州考古录校注》,2005年刘清华《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考》、2008年刘清华《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注译》等对碑文进一步辨识、标点、解读,都做出了不少贡献。所见碑文图版,比较清晰的有谢春华《恩施州书法文献》所收。[2]近閲得刘启振《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碑文新考——兼论“庚子嘉熙北游”引种“回回瓜”》一文,[3]该文论述多有严重错误,而对碑刻文字有一些考辨值得肯定,其中最大的贡献则是提供了恩施州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西瓜碑图片,如今信息技术方便,从“知网”下载此文放大观看,比较清晰。2017年笔者考察我国西瓜起源,涉及此碑,所据图片取自互联网,效果远逊。笔者以民国郑永禧《施州考古录》所载为底本,参校诸家释读成果及展示的碑刻摄影图版,对西瓜碑文细加辨别识读,录文标点如下:
文中序号及括注为笔者所加,依次就标示处的文字辨识、句读及相关理解略作说明:
(一)郡守、秦将军:
诸家断句“郡守秦将军”连书,是视“郡守秦将军”为一人,以郡守而带将军衔。郑永禧《施州考古录》“柳州城”条对此即多揣拟:“记秦为郡守,又称将军,无此官制,岂种人之自号欤?诸蛮在北宋时叛服无常,往往有以将军自署刺史、知州者,如真宗朝田彦晏以归德将军知顺州,是曾于此设六寨以防之。然彼族有覃姓,无秦姓,伯玉不知是将军之名否?朐山为苏省之海州,然则将军其淮人矣(其瓜故有淮南种)。”[4]郑氏首先提出宋时官制无郡守带将军衔的,因而疑此知州、将军为恩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自封。笔者认为,南宋后期有军事节镇而兼领知州的,如抗元名将孟珙即以京、湖等镇军事长史而兼知黄州、岳州,是因战功显赫而获此殊任。此处“秦将军”当是施州驻军长、贰之类,非方面节镇,并不知名,更无非常之功,远不足以兼领知守之任。而如属恩施土司之类首领自号,以恩施这样的鄂西南长江三峡南岸高山深壑之地,对新传西瓜是否知晓,而能首发种植,值得怀疑。
笔者认为,此处郡守、秦将军当为两人,碑文所说栽桑种果、修池建亭,包括种瓜在内,均属州郡行政事务,是郡守即知州主持之事。《施州考古录》“柳州城”条同时记载,施州旧城南门外“隘口石壁千仞,刻有'大宋咸淳丙寅季冬,郡守张朝宝平削崄巉,修筑此路,以便行人’”,咸淳丙寅是咸淳二年(1266)。又载东门“旁有摩崖石刻,其文仿佛一行,上有'伐树根种’,下有'桃李’,二行'胡桃、杏子、银杏’字样,剥落不可辨,疑此即'诸果园’也”[5]。清《(同治)增修施南府志》记载:“张宝臣,咸淳初知施州,开拓险径,人皆便之。”[6]所说都应是同时之事。此碑所说郡守或即府志所说张朝宝或其继任者,宝臣或系朝宝表字误记。秦将军同时领军驻此,率士兵协助地方种植、营建。因石面刻字有限,碑志记事简省,以致文意不甚连贯、完整,重在保留与西瓜种植有关内容。为此两位事主名讳并行省略,而一出姓氏,一姓名俱省,则有这样两种可能:(1)郡守广为人知,因而姓名并省,驻军首领当地知者少,将军又是虚称非实职,必得标明姓氏才明所指。(2)所记事务,郡守主在种树、修亭、建池,而将军于试种西瓜之事致力多、作用大,志文以记载西瓜种植为主,而特为表出姓氏。或者两种可能同时存在。
刘启振文认为此处“将军”是动词,“将军”前作者主动略去一字,是作者也即秦伯玉自讳其名,“该句的意思即秦郡守带领军队到此”。为文自署姓名是通例,讳名而改称字号则是他人的礼敬方式,这是基本文史常识。刘氏又引《宋史》认为此张朝宝咸淳五年(1269)夏四月,担任“安西都统”“战有功”云云。《宋史》所说应是姓名相同另一人,都统是武职,所指为州府负责领兵的都统司主管。宋人重文轻武,由武班转文职难,而由知州转同级武职更不可思议。刘文所说均无理。
(二)接官亭:
《施州考古录》作“接客亭”。刘启振文引《(景定)建康志》《(至顺)镇江志》等记载“接官亭”之例,认为当作“官”,所论有理。笔者因此反复审视图版,碑刻字体近颜体,竖画多明显粗壮,此字“宀”下方字符左有明显长线粗竖(图1左),应是“㠯”的左竖画,全字以释为“官”为是。
图 1 谢春华《恩施州书法文献》上册(历代碑刻墨迹)
第15页西瓜碑图版截图
(三)其味甚加(嘉):
“加”当为“嘉”。刘清华《碑文注译》:“'加’通'嘉’。”碑文作者原稿或作“嘉”,下文有“种”字相接,两字繁体笔画均繁多,应是上石时省笔刻作“加”,理解为通假,十分合理。
(四)今刻石于此:
“今”,《施州考古录》作“谷”,是接上句作“种亦遍及乡村谷”。邓治凡、田发刚《施州考古录校注》标点为“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谷”从下,语意不通,不合郑氏原意。1988年邓辉《小考》释作“处”,1999年出版之《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也作“处”。[7]对于“谷”及相应断句,刘清华先生的认识明显有个过程,2000年《西瓜碑》文作“处”,[8]2005年《碑文考》改从《施州考古录》作“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标点符合郑永禧原意。而2008年《碑文注译》又改作“种亦遍及乡村。无刻石于此”[9],应是将“谷”改释为“無”。2015年恩施市《恩施县志(1940-1982)》释作“榖刻石于此”[10]。2018年版谢春华《恩施州书法文献》释作“轂刻石于此”[11]。这些识读意见,主要出于恩施地方,应是碑文剥蚀严重,辨识不易而众说纷纭。2017年笔者撰写《西瓜传入我国的时间、来源和途径考》,从网上检得多种西瓜碑图片,认真比较辨读,在拙文的脚注中特别指出:“该碑文至今尚有一字误识,从网友发布的碑文照片看,右起第8行第8字应是'今’,全句应作'种亦遍及乡村。今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今’,郑永禧《施州考古录》作'谷’从上,刘清华作'无’从下,均误。”[12]兼图版(图1右)与语意看,以“今”为是。
笔者的这一释读与标点,解决了前后两句断句与理解上的困难。刘启振随后发表的《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一文即见采用,却称出自《施州考古录》。[13]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其《碑文新考》,将笔者的这一释读完全融入自己的碑文释读标点中,未作任何交代。[14]
(五)埯种:
“埯”,《施州考古录》作“以”,误;刘清华《碑文考》作“埯”,是。宋人刘度《切韵》卷四:“埯,小坑。”埯种乃挖小坑种植,恩施一带崄巉坡梁地易于干旱,挖小坑覆土以蓄雨水,利于西瓜发芽生长。
(六)孟春:
“春”,《施州考古录》作“秋”,乃误书,诸家释读改作“春”,是。
(七)朐山秦□伯玉谨记:
这是作者文末署名,空方处,碑石为长方形深裂缺损,原因不明,或曾遭遇企图凿缝加楔裂石盗碑者。《施州考古录》小字注“阙”,意指其缺,可见至迟民国初年即已如此。不难看出,缺处即作者名讳,作者姓“秦”,单名,表字“伯玉”,“朐山”人,朐山属宋淮南东路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各类史籍查无此人,生平经历不详,《施州考古录》及诸家释读多疑作者即开卷所说“秦将军”。为文开卷单呼姓氏、自称将军,世无此例,所说不妥。刘启振文认为此处缺损,是作者即秦氏自讳其名,碑文缺损是作者事后“命石匠将名字小心翼翼地铲去,仅留姓氏和表字,以宣示自己官长的尊严”。肆意猜测,无理更甚。下文笔者随文所及,也就秦将军与碑文作者关系、驻军性质及与西瓜之事的联系提出一些推测,力求切实合理,聊供参考。
这是一道碑志文,属纪事碑,刻石凿凿,不容置疑。文末作者署明“秦□伯玉谨记”,如碑石不存,仅见文本,也可称作记文,记体文多从碑志衍生。《施州考古录》记载标题作《西瓜碑记》是兼而言之,碑记也即碑志。刘启振文因碑文多西瓜种植内容,强辩其性质为推行西瓜种植的劝农文。劝农文为官府或相应长官下行文告,称以山间刻石为之,不可思议。刘氏所说显然是就内容望文生义,毫无道理。
(04-辽上京遗址[图由马踏飞燕YR提供],在今内蒙古赤峰市
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五代胡峤《陷北记》称,
由上京向东行数十里,是开阔的平地,“始食西瓜”,
这是我国文献最早的西瓜记载。)
(06-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上京南)辽墓壁画宴饮图,
图中几上盘内有清晰的西瓜。)
(03-《永乐大典》第11312卷辑录的宋人倪思
《重明节馆伴语录》,为其绍熙二年(1191)接待金朝使者
的记录,其中记载金朝使者所赠礼物中有“西瓜二十个”。)
恩施西瓜碑还记载,“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这是一条更为重要的信息。笔者《西瓜传入我国的时间、来源和途径考》有“恩施西瓜碑所说'回回瓜’或也从蒙古高原传入”一节,对嘉熙庚子这个年代、“北游”所指之事已有论证。考虑到下文论述的需要,不惮重复将观点和证据再择要抄述一遍:
(07-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瓜农蒙古包前新收获的西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中级班的蒙古籍留学生
贝琳格[Bilegjargal]女士提供,拍摄于2017年9月。
哈拉和林是漠北回鹘牙帐所在地,辽太祖天赞三年[924]
西征至此获得西瓜,引种到辽上京。)
【作者简介】
程杰,1959年生,江苏泰兴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北宋诗文革新研究》《中国梅花名胜考》《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