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悬殊的待遇差异,刺痛的不仅是学生的神经,更是教育公平的内核。高校的资源本就来自国家财政投入与社会公共支持,本质上是全体纳税人的共同财富,理应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当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过度倾斜给外国留学生,国内学子能获得的科研经费、奖学金名额、住宿资源等自然会被挤压。有学生吐槽:“我们为了争取几千元的奖学金要拼绩点、拼科研,而留学生仅凭外籍身份就能获得数万元补贴,这难道不是对努力的否定?”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高校为了追求“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等指标,不惜降低招生门槛,对留学生的学术能力、语言水平要求远低于国内学生,却给予远超本土学子的待遇,这种“重外轻内”的功利化操作,彻底背离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坚守“一视同仁”的底线。国内学子的寒心,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他们不反对高校吸引外国留学生,反对的是“厚此薄彼”的双重标准;不嫉妒留学生获得合理的保障,不满的是自身的合理诉求被忽视、应得的资源被挤占。高校与其将资金和精力用于堆砌“超国民待遇”,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上——比如翻新老旧宿舍、增加奖学金覆盖面、完善科研设施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国际化不是“崇洋媚外”的借口,教育开放更不能以牺牲本土学生的利益为代价。高校当明白:真正的魅力,源于过硬的办学实力与包容平等的校园文化,而非金钱堆砌的特殊待遇。唯有摒弃功利化的排名执念,回归教育公平的本质,让国内学子与外国留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共同成长,才能既彰显大国教育的自信与胸怀,又不让本土学子的真心与努力被辜负。别让“超国民待遇”成为教育公平的裂痕,这不仅是对国内学子的交代,更是中国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