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士研究生网上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通知(2022年12月更新)
各位博士研究生同学:
一、系统及流程介绍
2. 申请流程
3. 其他资源
学位办答疑、交流群(628863021)。入群后,群名片请实名。入群暗号:我已阅读答辩申请通知
答辩申请全年可提交。从提交申请至完成答辩,一般需要2~3个月。学校每年6月底、12月底授位,若未赶上,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则顺延至下一批次。
拟于 6 月取得学位的,建议在 3月15日前 提交答辩申请;
拟于12月取得学位的,建议在 9月15日前 提交答辩申请。
特别提醒:
2. 论文送审时间不可控,不能保证30天、40天一定能返回全部评审意见,建议尽早提交,为后续流程预留充足时间。
3. 论文研究方向较偏或属于交叉学科的,送审时间通常更长,更应尽早提交论文。
三、提交答辩申请系统操作
(1) 论文题目:与实际提交的学位论文保持一致,如有修改,请联系学院研究生科申请修改论文题目。
(3) 关键词:3~5个,与实际提交的学位论文保持一致,请注意凝练。
(4) 论文研究方向:按学位论文实际研究内容填写1~2个方向,每个方向最多12字符,写法可咨询导师或参考博士招生简章。提示:研究方向、关键词是主要送审依据,请谨慎填写,切忌以学科、关键词作为论文研究方向。
(4) 论文摘要:根据学位论文原文填写。
(6) 创新点:与自评表对应,填1~5个创新点,每个创新点100字以内。
2. 添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 添加攻博期间学术成果:添加可计入答辩申请条件的全部学术成果,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生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且以电子科大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全部学术成果。此外,以下成果也可添加:①实际排名非第一的共同一作论文;②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本人排名第二且为论文执笔者的论文(国外导师/副导师/二导师/协助导师/其他同学排第一的均不认可,不得添加);③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期间发表,且电子科大排第二的论文(若以此作为答辩申请条件,证明材料中须提供联合培养证明)。
(3) 代表性成果设置:上述(1)成果中,选择5项作为代表性成果。若上述成果总数不超5项,则全部设置为代表性成果。
(4) 代表性期刊设置:上述(1)成果中,选择1项一作期刊论文,作为代表性期刊(若无则不设置)。
(5) 参加的代表性会议设置:上述(1)成果中,选择1项本人已参会一作会议论文,作为代表性会议(若无则不设置)。提示:1项成果可同时设置为代表性成果、代表性期刊(或代表性会议)。
(6) 成果更新:授位前,若成果有变化,如新录用论文、录用论文现已发表、录用会议现已参会等,请及时进系统更新。
3. 附件材料上传
(1) 送审版学位论文
(2) 送审版学位论文自评书
(3) 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ZIP格式,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专利等成果证明材料,详见第四点学术成果证明材料要求。
(4) 留学生论文评阅人推荐表(若需)
请将推荐名单以邮件等方式告知学院研究生科。
四、学术成果证明材料要求
证明材料不作为学术评价依据,能证明已达最低答辩申请条件即可,上传太多反而影响审核。注意区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三点第二小点)不限制数量,且无需上传证明材料。
1. 基本要求
无图书馆检索报告的其他论文,视具体情况上传相应证明材料。常见证明材料包括:
(1) 已发表已检索SCI/EI期刊论文:论文排版全文、当期期刊封面、论文所在页目录、检索证明;
(2) 已发表未检索SCI/EI期刊论文:论文排版全文、当期期刊封面、论文所在页目录、刊源证明、在线发表页面截图、付款凭证(免费期刊须由导师签字确认“该论文已发表,无需缴纳版面费”);
(3) 未发表已录用SCI/EI期刊论文:论文排版全文、刊源证明、录用通知(须由导师签字说明“该论文已被此期刊录用,情况属实”)、交费通知、付款凭证(免费期刊须由导师签字说明“该论文已被录用,无需缴纳版面费”);
(4) 学院核心期刊论文:限学生所在学院指定期刊,无需刊源证明,其他要求与上述相同(1)~(3)(视发表情况而定);
(5) 会议论文:论文排版全文、论文集封面、论文所在页目录、录用通知、交费通知、付款凭证、论文在线发表页面及付款证明、参会证明(若已参会)、检索证明(若已检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