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远行的选择都是勇气与远见的交织。出国深造,不仅意味着突破个人成长的边界,更昭示着踏上连接世界文化的桥梁。面对多元文化的浪潮,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我们该如何脱颖而出?从迷茫到坚定,从申请到启程,需要怎样的规划与部署?在跨越山海的过程中,又将收获怎样的成长?为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邀请了5位已斩获世界顶尖院校offer的学长学姐们分享他们的出国申请之路。
人物介绍
杨芊早
2021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已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数字人文硕士项目(MPhil in Digital Humanities)录取。曾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美团海外业务部、湖北省国际传播中心实习;在校期间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银、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三等奖项;雅思7.5,曾获校级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若干。
梁建
2021级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已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战略营销硕士录取(MSc Strategic Marketing);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期交换,进入京东、字节跳动等企业实习,雅思7.5,GRE 320+,曾获校奖学金与各类比赛奖项若干。
胡晓晓
2021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前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媒体与传播硕士(MSc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实习;学术论文被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24年会接收(一作);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级大创项目、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省二等奖等若干奖项及荣誉称号。
左宏瑀
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曾进入国际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实习,雅思7.0,曾获CATTI翻译大赛省二等奖、外研社翻译赛校一等奖等奖项,暑期参与剑桥大学暑期跨学科交流暑期项目,毕业后前往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广播与播客音频叙事艺术硕士(MA Audio Storytelling for Radio and Podcast);
杨安卓
2021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已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项目录取(MS i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曾在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实习。托福108,GRE330,曾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网络赛场一等奖。
Q&A
Q:你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和研究方向?
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渴望在更广阔的学术土壤中扎根,以多元文化的碰撞浇灌思想的萌芽。他们往往将个人梦想与职业愿景作为出发点,同时追求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契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设置以及更有挑战性的更高的平台,期待进一步拓展视野、有更高的学术成就,让理论落地为实践、让理想沉淀为使命的起点。
胡晓晓学姐:
“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自已一直对跟平常生活环境不同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很想感受一下不同的氛围,既是丰富人生阅历,也是尝试去陌生的环境中挑战一下自己。而且西方传播学与国内的差异也是我很想去研究的东西,恰好LSE的这个项目会从跨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媒体和传播研究中的那种关键理论和核心问题,和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相关经历都很契合。”
杨安卓学姐:
“因为我本身对这种跨国文化比较感兴趣,然后觉得在这种全英文的新环境下去学习,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还有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国外的话,肯定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就是不管是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能力,还是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都会有提升。然后选择美国是因为觉得可能那边含金量高一点,西北大学也是全美前十的一个很好的大学。”
梁建学长:
“我较早确定了出国的目标,在专业优先、主申美英的思路下准备申请。选择IC,是考虑到商学院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更加契合,该项目开设的市场分析和量化的课程我也很感兴趣。其次是我希望能够留有一段时间进一步探索职业方向,ICBS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和不长不短的项目时长,并且其注重求职与实践的理念(毕业要求为英国企业做市场咨询或自由选择实习)有助于我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最后是我希望丰富人生阅历,体验多样的文化环境。”
杨芊早学姐:
“大一的时候有了出国的想法,做好家庭沟通之后便开始向着这个方向准备,也咨询了很多老师和学姐的意见。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从自身兴趣和经历出发,主要申请传媒和社科类项目,偶然通过官网了解到Cam的数字人文项目,觉得非常非常有趣,也和自己的匹配度也比较高,因此在1月ddl之前极限完成了投递。数字人文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既有充足的课程设置来学习量化方法和数字工具,也有足够的空间来探讨人文领域的新问题,期待它能为我解锁一些新视角和新玩法。”
左宏瑀学姐:
“我觉得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喜好,在大学期间我发现自己偏好国际传播和双语播音,对音频制作和配音也一直有浓厚兴趣,而这个项目以实践为导向,关注纪录片拍摄和音频制作。另外一个是就业发展,我个人很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就出国感受国外的生活情况和就业情况,从而拥有国际化行业视野。”
Q:你认为在武汉大学的生活对你个人成长和最终选择出国深造有何影响?
在一个自由和包容的学府里,每个人都在肆意生长、都有无限可能。学校和学院为个人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元的文化碰撞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热情。
胡晓晓学姐: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能让每个学生都很自由地肆意生长。首先是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老师们也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可以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沉下心好好努力。其次是非常丰富的活动,比如各类实践和竞赛等等,这些都很锻炼个人能力。”
杨安卓学姐:
“我觉得武汉大学它学习氛围是非常包容自由的,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将来的方向,不管是考研、保研、出国留学,还是考公考编。我觉得不管选择哪一条路,我都可以从学校这里得到帮助,学校也都会尽可能地提供支持,比如学长姐的经验分享之类的。”
梁建学长:
我认为是足够自由的环境,去包容不同目标的同学多元发展。比如学院的专业大实习有助于出国er好好利用、在申请季前保证高含金量的实习,走上良好的职业路径;院内和跨专业提供的选课维度丰富,包含媒体、商管、量化或编程,给予我们充分的探索和准备空间;武大以校园活动丰富闻名,在院辩论队的时光让我收获颇丰。
左宏瑀学姐:
“我觉得武汉大学给我的感觉就是包容和自由,它对我的影响就是给了我更广阔的视域,老师们也都会鼓励我们往行业的最前沿走,去寻找更高的平台,所以武大就是让我不会甘于平庸,我会希望前往我能够触及的最好的平台。”
Q:你为留学做了哪些准备,能否以时间轴的形式分享一下?包括成绩提升、科研选题、实习和竞赛四个方面。(语言考试和申请材料见后文哟~)
每一条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大一、大二开始学长姐们就在为了留学努力。从日常的语言积累,到针对性的个人能力提升和经验丰富,再到申请材料和最后笔试、面试的准备,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与智慧。在准备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同时也有相应的经验和感悟。
胡晓晓学姐:
“由于我个人是非常早就确定了出国留学的意向,所以我大一入学之后就开始先初步了解留学需要的东西,然后给每一份对应的材料都列一个文件夹,在本科期间一点点地去尝试把它们填满。具体来说,我认为从大一、大二首先要侧重于均分的提升和基础知识的铺垫,通过各项专业课程来掌握基础的理论内容,然后也要注重日常英语的积累。在中介的选择方面,我是大二下选好了中介,帮助我收集信息,并且起到提醒的作用。另外因为我最想申请的专业是偏学术型的项目,所以除了聚焦于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也会去尝试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时也为后续的申请提升竞争力。我个人而言是从大二开始努力进行一些科研产出,主要是投递学科相关的国际会议,日常的话就是多阅读相关文献,和导师进行沟通。在此非常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实习和竞赛等软背景方面,我主要是在大三的寒暑假集中参与到社会实践、大创和各类活动中,也都是和申请项目比较契合的内容,可以说算是申请季的加分项,总之有机会的话都推荐大家多多尝试。在准备好基础的材料之后,我在大三下期间和中介进行对接,一起进行最后的定校和初步的文书创作,一直到9月底完成终稿修改,并且基本上赶上了每个项目的最早一批投递,最终也是很早就拿到了offer。”
杨安卓学姐:
“我是在大三上决定要出国留学的,在那之后,我就首先开始搜索一些院校的信息,确定自己想去哪,我当时就想好去美国。我是在23年的12月考了第一次托福,24年的5月考完 GRE,然后24年的6月初定好了留学机构。签约之后就是开始可能就是大三下的结束之后的暑假就是开始进一步的做准备,比如口语考试的刷分。大四上我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进打磨自己的文书,准备 writing sample,因为传播学的话有很多学校需要你提供一个英文的论文。每个学校申请的截止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任务,全部投递完成之后就是等申请结果了,然后在3、4月份最后确定要去哪里。其实我没有对出国申请做什么特别的准备,我就是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绩点,刷高自己的托福和 GRE 成绩,然后另一方面在已有的经验当中去看我有什么可以作为亮点写到文书里面的,比如说在实习实践上我有新闻采访写作和新媒体运用的经验,然后我就通过这两段经历来强调我为什么要申请传播学这方面的项目、我从实习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我最主要做的还是打磨自己的文书和准备面试。”
梁建学长:
大一除了奠定绩点基础,一个比较重要的是考虑专业分流与未来轨迹,比如广告专业留学转营销分析的路径对招生官来说是“make sense”的。大二大三需要针对申请方向对症下药,比如我有跨选Python弥补量化经历、出国交换保证海外背景和适应能力。申请商科时,实习非常重要,外企或类似TikTok出海的岗位更佳,最好是世界五百强或行业龙头;除了大厂头衔、岗位本身的含金量和实习段数外,还需注重职业发展脉络、走向行业深入的成长线叙事,串联在文书与面试中。我在大三上考出雅思,大四上考出GRE,前后也穿插考过多邻国,建议标化越早越好;尤其是GRE,本身难度高,我考试时间又非常极限,兼具交申请、做实习的时候压力很大。商科本身不太看科研,我选择了一段与营销传播相关的校园大创。实践上,专业大实践、量化课设等都可以放进申请材料,竞赛商赛容易吃力不讨好,请酌情选择。最后,大多数商学院申请都有面试,帝国理工的题库很大、只给5秒读题时间,建议提前准备,而西北、哥大商学院、新国立等真人面试建议厘清不同项目面试官风格。
杨芊早学姐:
“大一明确了出国的方向,大二准备比赛和加强课程学习,大三开始实习和考雅思。我给自己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准备语言,上半年考出了合格雅思,24年6月确定了选校和文书思路。原本我签了一家中型留学机构,但是给到的文书质量和CV质量都无法满足专业申请的需求,因此在24年11月,我开始DIY准备各种材料,整个进度和流程相比别人都慢一些,希望学弟学妹可以以我为戒。我觉得在选校和文书写作上,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去思考,不要盲目地选择。这首先要求你对申请项目较为了解,可以多去官网搜寻信息,看看导师的论文方向,其次也需要你非常熟悉自己,比如结合实习、实践的各种经历去论证申请项目的原因。文书在申请占比中非常大,因此要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or研究主题作为主线。同时如果有精力的话,可以多多留心关注申请的每个环节,这也是一个深化自我认知、增进对自己了解的时期。”
左宏瑀学姐:
“我决定留学的时间还比较晚,大二有了念头后开始自学雅思,先考一次试看自己的成绩然后制定更详细的提升计划。之后就是积累跟专业相关的实习经验和准备作品集。在申请之前,我对没有专门为了留学制定提升成绩的方案,但是我有意识的去参加一些英语翻译大赛和剑桥暑期线上交流项目,给留学做铺垫。我通过了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的笔试,经验就是提前浏览各大权威媒体的新闻并认证汇总成素材包,提前进行记忆,这样在笔试的时候就能回忆起更多新闻并了解到一张新闻图片背后的事件。但关于面试,我的准备不够,表达上不够流利和自信,我认为可以这也需要花时间去整合文书内容并背诵扩展内容,来应对面试官对于你个人经历和研究计划的问题。
Q:在申请材料准备和应试环节你做了哪些准备,有没有一些具体经验?
申请材料的打磨与应试环节的突破,本质上是对自我学术脉络的梳理与跨文化表达的锤炼。这些准备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优秀的申请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通过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让招生官看见一个有学术生命力的个体。
胡晓晓学姐:
“个人陈述部分最重要的是体现出批判性的思维,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出对专业的认识和独到的观点;语言考试可以在平时多背单词,防止生词影响阅读速度,然后通过多看英剧、美剧学习地道的话语来提升语感;学校的笔试面试的话其实我当时也参加了港大新闻的笔面试,它是全英文的,包括看图说新闻事件和一些主观论述,如果大家对这个项目有兴趣,那就是平常要多看看BBC这些英文新闻,然后保证自己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并且着重提升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
杨安卓学姐:
“先说文书,虽说我是找了机构的,但是文书还是要自己去打磨,去跟机构的老师进行沟通,他写出来之后也一定要自己仔细地去看,再进行修改。其次是托福考试的部分,我其实是考了三次托福才考到一百零八分,所以如果你决定要去留学的话,你就要做好语言考试刷分的准备。然后具体的备考的建议的话我觉得一方面是你要掌握答题套路,另一方面是要做好语料积累,听力就是要多磨耳朵,在做完一份听力之后还要再去精听它,阅读就是在刷题之余重点去分析自己的错题,然后进行积累。最后准备面试的话我就是会看小红书上其他人分享的经验,总结一些问题,然后进行练习。”
梁建学长:
学术推荐信我寻找了与我申请方向强相关的课程导师,另一封行业推荐信建议大家在实习中好好表现,提前与带教或leader沟通;我的两位推荐人在申请季都帮我秒交了很多封,非常感谢他们!若申请商学院,建议安排好托雅GRE的考试时间,目标足够明确的话甚至可以大一就考完GRE,有效期是5年。最后关于选校梯队,英美港新混申时注意投递轮次,既要避免过早提交导致履历竞争力不足、或留位费与冲刺校不可兼得的问题,又要防止交太晚已没有招生名额。美研申请战线更长,对心态的考验不容忽视。
杨芊早学姐:
“不用过分担心语言考试,英区可以选择先投递再递交语言,港区越早出分越好。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不要拖延,在规划的时间内多做练习。文书材料的话,我推荐大家自己参与到文书写作的过程中来,不要只是被动地接收中介信息。爱丁堡和LSE的文书都是我自己写的,选定好主题之后反复修改了很多次才提交,20级的学姐们在这个过程了给了我很多切实的意见和帮助,非常感谢他们。因此大家可以找有过留学经历的学长姐取取经。”
左宏瑀学姐:
“推荐信我是主动联系那些我取得的成绩比较好的课程的老师,请他们帮我做推荐。然后文书我基本就是在写故事,这个还是得看个人情况,把自己的亮点提炼出来,真情实感一点。为了文书表达地道,我找了英国留学回来的和英专的学长姐们帮我润色。雅思考试和学校的笔面试都可以整合网上的课程资源,查近几年的真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Q:你的学校对申请材料是否有特别的要求,是否有格外重视的能力或素养,都是什么,你针对这些对材料和文书做了哪些调整?
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上,每一所学校都是一座独特的灯塔,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吸引着怀揣梦想的学子们奋力前行。心仪的学校,宛如知识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对申请材料有着别具一格的考量,对某些能力与素养也有着格外的珍视。这些要求与偏好,恰似一面明镜,让我得以审视自身,也促使我在准备申请材料和文书的过程中,不断雕琢,反复打磨,力求以最真实且闪耀的姿态,展现出契合学校期待的自己,渴望能够跨越重重挑战,踏入那片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知识殿堂。
胡晓晓学姐:
“我认为在留学申请中,文书部分至关重要。因为文书内容需体现出与所申请专业项目的高度匹配度,包括课程设置是否契合个人现有的学习、实践经历,以及在文书中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否能获得学校的认可,所以需要好好打磨。其次就是像KCL等学校的一些项目需要writing sample或是research proposal,所以平时就要多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在项目官网上看看授课老师聚焦的课题,关注时新的研究成果。然后还有部分学校会很看重实践经历,如果对这类项目感兴趣的话就需要更侧重于实习和课外活动的积累。”
杨安卓学姐:
“我申请的很多项目比较偏实践,所以文书中需要强调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这些经历为何能让自己在申请该项目时有优势,还有如何通过实践经历确定未来职业目标,这是文书内容的特殊要求。很多学校有kira assessment,这是一种线上答题的虚拟视频面试,没有面试官,会随机出题,要提前在小红书上查看面试经验、kira assessment的题库经验分享并仔细准备,虽然它只是众多申请材料之一,但也不能轻视。还有的学校会有面试,像我申请的西北大学就给我发了面试邀请,收到面试邀请相当于进入了“决赛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此时一定要好好准备面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被录取。”
梁建学长:
“IC这个项目在申请材料上比较麻烦:光文书就需要三篇,还需单独填写量化经历,最后会发面试,审理周期很长。我结合自身背景,用递进的成长线去贴合项目要求的能力: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数据驱动的市场分析、商学院资源利用、国际视野等。虽然本科生所能准备背景的相对有限,但让招生官看到你明确的动机和决心是很重要的。比如,如何从偏重内容与创意过渡到消费者洞察、策略分析,需要足够的实习脉络和先修课支撑。在美国交流期间,我也选择了市场和商业等课程弥补不足。同时项目也比较强调国际背景,这段经历和之后在两个偏国际化岗位的实习,都起到了一定帮助。最后,项目面试题库很海,但一定不能全依赖临场发挥,要对行为面、市场专业题和脑洞题提前做足准备。”
杨芊早学姐:
“英国的传媒和社科项目学术导向比较强,在文书中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清楚展示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为此做了哪些准备。有些学校需要提交WS(写作样本)和RP(研究计划),可以多看论文找找方向和感觉,平时的课堂论文也可以拿来修改,但要兼顾选题在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可行性。体感在申请过程中各项材料的占比是推荐信10%,CV20%,PS35%,WS&RP%35。如果大家没有特别确定的就业方向,我比较推荐大家申请实践性强的项目,比如有项目会提供当地的实习实践机会,实用性会更强一点。”
左宏瑀学姐:
“比如部分专业要求看作品集,最好能有多份优质的作品拿得出手。”
Q:你是否收到了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你是如何抉择的,考虑了哪些因素?
当努力化作璀璨光芒,幸运地收获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时,便如同在眼前铺陈开一幅幅绚烂多姿的画卷,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诱惑。然而,抉择的难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慎重考量,更是对自身梦想与追求的深度叩问。
胡晓晓学姐:
“除了LSE还收到了UCL和KCL等大学的offer,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来得最早的LSE。选大学的话,要考虑城市、专业和地理位置。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和自己的兴趣是否相匹配;其次就是考虑学校提供的各种支持和资源;另外就是专业或者说学科水平。总之推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就好。”
杨安卓学姐:
“我收到了五个美国硕士的offer,分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南加州大学的传播管理专业、我已交留位费确定要去的西北大学的整合营销传播专业、乔治城大学的传播文化与科技专业以及波士顿大学的emerging media studies专业,其中波士顿大学还拿到了奖学金。在选校时,我首先考虑学校的专业排名,即其在传播学领域的排名,同时综合考虑院校的整体排名,基于此筛选出了西北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其次,我会考虑学校的安全系数和地理位置,因为美国不同州氛围和安全等级不同。南加州大学位于洛杉矶,西北大学在芝加哥北区北边的埃文斯顿(可看作芝加哥的卫星城),在这两所学校间做选择时,我主要考虑安全系数,南加大校园周围相对复杂,而西北大学所在的埃文斯顿是比较安静且安全的区域,最终我选择了西北大学。”
梁建学长:
“基于职业规划、项目设置、城市/排名、就读体验等,IC一直都是我的首选。同时我也收到了南加大传媒、UCL管院、港大mkt的offer,一些美硕在收到面试后还未出结果,并放弃了NUS商学院的面试。”
杨芊早学姐:
“我收到了LSE、UCL和爱丁堡的offer。在选校定的时候我只投递了综合性大学,相对来说能感受到比较好的文化氛围,也能体验到多样的活动。Cam其实是我收到的第一个有效offer,把我从当时焦灼的等offer状态中拉了出来,非常非常感恩。其实爱丁堡的创意产业我也觉得很棒,但考虑到地理位置、课程设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Cam的数字人文也许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当然,每个选择都会有各自的好处和弊端,没有十全十美的选项,一定要做好取舍。
Q:你对即将开启的留学生活有哪些期待和担忧,你最希望在国外学到什么?
即将前往异国求学,他们有着期待,也有忐忑。最渴望触摸的,是学术圣殿里跳动的思想火焰;最渴望探索的,是专业跨文化的差异;最想带回的,是浸透在学术血脉中的批判性思维。虽有对语言与习惯差异上的担忧,但终究一往无前。愿这段求学之旅终能带来思想上的丰收,不负宝贵的青春年华。
胡晓晓学姐:
“我有些担忧如何平衡好学业和后续的职业规划。毕竟是处于全英文的环境,语言交流和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挑战。而且据说这个项目向来以高压著称,课程要求阅读的资料繁多,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也很期待可以在新的环境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开拓视野并且进一步提升自己。”
杨安卓学姐:
“我目前主要担忧的是签证问题,希望能顺利通过。除了签证外,疫苗、保险等繁琐事项,以及把控整个流程、加入新生群、查看租房等实际问题也让我忧心,这些都是我接下来几个月需要逐步去完成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够顺利搞定。而对于未来,我比较期待去到新环境后能体验到新鲜感,也期待能学习以前不太了解领域的知识。”
梁建学长:
“希望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技能,希望探索更有意义的职业发展与生活方式,希望结实更多的良师益友。”
杨芊早学姐:
“之前在官网上看到这个项目的学长姐做了很多样的尝试,让我感受到专业本身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也看到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工作坊,希望能在学习过程中结识优秀的同伴,同时实现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项目开设的NLP等技术课程对我来说也有一定难度,还是要跟随进度安排一步一步学习。”
左宏瑀学姐:
“我最期待的是能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旅程。比较担心的是我的思维模式会和外国朋友的思维模式不同,会在生活上会有一些摩擦。我最大的担忧其实是时间很紧张,因为一年的话,可能下半年就要开始投递找实习,需要去平衡好这个问题。”
Q:回顾整个留学申请过程,你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那些在灯火阑珊处反复打磨文书的夜晚,那些为收集资料而奔波忙碌的日子,那些因等待结果而忐忑不安的瞬间,如同一帧帧珍贵的画面,在记忆的荧幕上不断放映。那些在过程中收获的种种,如同在岁月长河中淘洗出的熠熠珍宝,值得我一生铭记与珍藏。
胡晓晓学姐: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只要自己目标明确,并为之全力以赴,最终往往都能收获理想的结果。”
杨安卓学姐:
“我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百分百相信自己。就拿留学这件事来说,在决定留学前我对其完全不了解,一切从零开始。我从小红书收集和整理各种细碎信息,还对多家留学机构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选择哪一家,这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自学和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我成长了许多。在确定选校并决定去西北大学的过程里,我也更加明晰了自己未来想要的东西。我觉得从准备留学到确定学校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学习以及让自己对未来规划越来越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像语言考试、信息鸿沟,还有网申信息填写、留学进程把控等各种细碎细节,都需要自己上心并把控方向。所以我觉得自己主要的收获就是在面对新事物时,能够静下心去学习,一步步克服困难的这个过程。”
左宏瑀学姐:
“留学的话要尽早准备,提前规划。”
Q:对有意出国深造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
当青春的羽翼逐渐丰满,求知的渴望愈发强烈,那些怀揣着学术热忱的学子们,目光已越过国界,投向海外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知识沃土。留学深造,无疑是一场勇敢者的征程,它承载着梦想的重量,也伴随着未知的迷茫。在这条充满惊喜与艰辛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规划,每一个抉择都至关重要。此刻,那些已在留学之路上留下坚实足迹的前辈们,愿将他们的经验倾囊相授,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方向,助力莘莘学子在异国他乡绽放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胡晓晓学姐:
“我觉得若有出国留学意向,第一步需要先初步了解目标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再了解前辈求职经验,看看是否与自己的规划相符合,可以说是先对此“祛魅”。第二步,和家人、老师沟通,看留学是否真的适合自己,避免盲目冲动,可以多听听前辈和学长学姐的建议。最后,坚定了留学的想法就别受外界干扰,或者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焦虑,而是应该更专注自身,努力提升自己就好。”
杨安卓学姐:
“我觉得决定留学后就要立刻行动,马上搜集信息,确定好想去的国家,同时考虑是找留学机构协助还是自己DIY申请。我建议找不找留学机构纯属个人选择,因为留学机构仅提供帮助,很多细节仍需自己把控。如果选择DIY,就要做好独自奋战的准备,自己负责搜集所有信息,掌控全部细节。在心态方面,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语言考试失利、院校确定有困难、文书打磨和writing sample书写有问题、面试时感到无措等,这时要百分百相信自己,坚信关关难过关关过,第一次语言没考好就相信下次会进步,要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相信任何问题都能解决。”
梁建学长:
“文转商的申请之路有许多挑战,小到如何开启一段实习,大到是否应该直接就业再转读MBA,做出十全十美的选择在这个阶段并不容易。希望大家明确自己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什么,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同时广泛咨询信息,最后一步步务实前进即可。如果申请路上有需要帮助的朋友,也欢迎与我联系。”
杨芊早学姐:
“我认为在申请过程中心态很关键。英国的申请时间线很漫长。可能从9月开始准备,到次年2月、3月才会等来有效offer。且留学申请不是一个可量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和不可抗力的影响,压力是比较大的。一定要调节好心态,相信自己,也要明确什么是你的主需求,什么是可以忽略/忍耐的。我之前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会经常和学姐们聊天,通过运动去排解压力,所以在申请过程中可以适当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左宏瑀学姐:
“我的一些师弟妹常来问我在保研、留学、考研、考公之间该怎么选择。我觉得首先得看个人喜好,有些同学明显更倾向在国内读研、工作,那他们大多会选择考研或保研。不过我一般建议大家可以保研和留学同时准备,因为留学前期需要准备的东西不算多。在大三这个阶段,如果觉得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更好,或者保研没太大把握,就可以开始准备留学了,比如在大三上的时候开始学雅思。到大三下,就可以赶紧拿到初步申请的成绩,开始准备文书并申请学校。大四上就按照时间线正常投递。”
留学申请之路,宛如在迷雾中探寻宝藏,看似平坦却暗藏玄机。每一份精心准备的材料,每一次对未来的憧憬,都像是点亮前路的微光。然而,在这看似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有一些细微之处如同隐匿在阴影里的暗礁,稍不留意便可能让我们的航船偏离方向。
胡晓晓学姐:
“不同学校对文书的要求真的差别很大,比如字数和格式之类的,总之特别容易弄混。我建议大家在申请前一定要提前去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另外,每一篇文书都得自己仔细把关,特别是申请材料里的很多细节都得靠自己去注意和把握,递交上去的材料自己也要自己跟进。”
杨安卓学姐:
“在申请学校尤其是传播学相关项目时,容易忽视的重要细节是不同学校要求各异,比如很多学校有kira assessment(有些学校叫video essay,与Qassessment类似),不仅每个学校的问题不同,录制流程也不一样。以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传媒项目为例,其video essay的问题不在录制时出现,而是在instruct ions里,需要提前准备,而我因误以为和其他Qassessment一样直接点开录制,导致录制只有几秒空白。之后我给学校写邮件,以电脑触碰板问题为由争取重录机会,学校在申请截止日期临近时第二天回复同意,我仔细研究instruct ions和问题后顺利完成录制。大家申请不同学校时,务必看清文书、面试等要求,不要想当然,若出现失误,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向学校争取重录机会。”
梁建学长:
“一些小细节~在校园生活早期可以参与一些有长远影响的课外活动,培养领导力、合作沟通能力和抗压力,求职面试有帮助,国外招生官也会看重,例如后来面试西北IMC时面试官问及了我的辩论赛。在对国际背景的补充上,可按需选择暑校、学期或学年交流;除了利好申请的目的,本科期间更单纯的海外学习生活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杨芊早学姐:
“比较踩雷的就是中介吧哈哈,当时选了一个熟人推荐的工作室。但进入材料准备阶段后发现,一是选校和专业定位不清晰,推荐的专业方向多且分散;二是文书质量一般,与我的经历及申请项目要求都不相符,堆砌的好词好句比较多。我最后花了很大的力气重新开始,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一定要擦亮眼睛甄别留学中介,不要过度依赖他人,毕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这个申请结果。”
结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远渡重洋的征程从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一条延伸向星辰大海的航路,被实践的脚步丈量,被个人的智慧点亮。当我们以珞珈山赋予的底气为帆,以求知若渴的信念为锚,在跨文化碰撞中重塑认知,先前的努力终将化作长风,托起梦想远航。此去万里,我们丈量的是认知的维度,带回的是一个民族青年与世界对话的底气。愿出国留学的学长学姐们在国外有所收获,也祝所有准备出国深造的同学们终有所获。
运营 | 珞新传媒 戴伊婷
审核 | 金旻 珞新传媒 张可欣 王庹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