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邮 编:210023
办公电话:025-89683001
公众号:NJUGERMANISTIK(njudeutsch1947)
德语系公众号发布各类活动、交流信息等,欢迎扫一扫加入。
历史简述:
南京大学德语系成立于1947年,迄今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两个德语专业之一。国内屈指可数的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民主德国歌德奖章获得者张威廉先生、德语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商承祖、陈铨、廖尚果和叶逢植等著名学者曾经在这里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以来,南大德语系为国家和地方外事、经济以及教学、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著名翻译家、联邦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和歌德金质奖章获得者杨武能教授和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大使马灿荣先生这样的杰出代表。
(张威廉先生获奖照片)
师资队伍:
南京大学德语系拥有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富有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9名中国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8人拥有博士学位,1位博士在读。此外,还有1名校聘外籍语言教师,另有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常年派驻1名德国专家任教。
(德语系教师合影)
德语系秉承开放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其优秀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之成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德语博士点之一,下设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和文化与翻译三个研究方向。德语系现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所的驻所单位,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专业德语四级考试中心。
教书育人:
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教学以"国际交流创新型德语人才"为导向,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掌握德语专业语言知识、人文与科学素养全面、综合能力突出、具有多元发展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流跨文化复合型德语人才。
德语系每年招收本科学生25人左右,开设本科专业主要课程有:德语语言基础、德语语言应用、德语社会与人文、德国历史与文化、德语口语交际、德语修辞与写作、德国文学史、中德语言研究方法导论、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德跨文化交流与口译、多元化的德语应用等。近年来德语系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先后承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慕课2门,南京大学"千层次"课程多门,南京大学创新创业课1门。本科教改研究课题"高水平德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批2020年度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德语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学生在历届全国高校专业德语四、八级考试中成绩优异,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获奖。
(德语系学生获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一等奖)
南京大学德语系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德国弗赖堡、图宾根、慕尼黑、哥廷根、海德堡和柏林自由等大学签订交流协议,推荐成绩优良的学生在第三学年或读研期间到上述大学学习半年或一年。每年有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被推免保送本系或推荐去北大、复旦等外校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以来,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的支持下,德语系与哥廷根大学每年联合招收跨文化日耳曼学双学位研究生,中德学生共同在两国先后学习一年,符合毕业要求后获得两校授予的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德语系重视引导学生将大学学习与职业准备相结合,除了鼓励和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现场翻译等实习以外,还邀请职场专家举办主题讲座,支持学生选修商学院、法学院的经济或法学课程等,为争取在南大中德法学以及其他跨专业继续硕士学习创造条件。
德语系每年招收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翻译与文化等方向各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包括语言学导论、文学导论,跨文化学术语篇分析、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德语句法学,德语语法理论、篇章语体分析、媒体形象学和中德对比翻译研究、德语论文研讨与写作等。
2012年南京大学校庆110周年期间,德语系八零级校友李国富先生捐赠150万元人民币,其后又追加了30万人民币,设立了海国奖学金,用以奖励德语系和外语学院其他系优秀学生,并给与困难学生一定的补助。
(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双学位项目续签仪式)
(学生交流活动留影)
科学研究:
德语系坚持求实求新,即严谨开敞的学风,形成教学与科研结合、科教相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教材建设方面,倪仁福教授等编写的《德语写作教程》获"江苏省优秀课程建设"一等奖,是全国通用的德语写作教材;随着《德语写作教程》第1-3册的出版,孔德明等又编写出版了《德语论文写作》、《德语综合教程》等。
学术专著方面,德语系教师相继出版了涵盖德语语言、德语文学和外语教学法领域专著:《汉语和德语语音系统的对比研究》、《德语次位语结构》、《篇章句法》、《日耳曼学研究》、《禅、道与克丽斯塔·沃尔夫》、《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德汉句法现象》、《中德交流之症结所在--语言对比及跨文化交际》、《君特·格拉斯叙述作品中互文性的形式与作用》、《汉德广告语言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自恋青春:德语颓废派美学研究》、《雅俗冲突中的克莱斯特——论<柏林晚报>中的一种书写方式》、《陌生性美学:21世纪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母题》等;
学术翻译方面,重要译作有《拉贝日记》、《歌德谈话录》、《德国思想家与中国》、《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浪漫派的将来之神》、《现代诗歌的结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看德国"系列丛书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德语作家的小说、诗歌等。
论文项目方面,德语系教师每年均有数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中德文重要刊物上发表,并相继承担了"德汉特殊句式的生成:投射与构式","文学经典的翻译、影响与重构",、"中德跨文化语篇中他者与自我的互融建构","德语文学经典与国家理想","欧盟语言政策研究","德语文学中的终极意识"和"德国移民文学的记忆书写"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省重点科研项目。
此外,与哥廷根大学合作的"中德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的人才培养"项目被列为2006年欧盟Asia-Link-Programm项目并获得资助,合作编撰出版了《中德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