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致辞中,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兵教授指出跨媒介研究正成为人文学科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并介绍了何成洲教授主持的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在该领域所开展的系列探索与实践。
在主旨发言环节,瑞典林奈大学Jørgen Bruhn教授以“跨媒介性与环境人文学”为题,系统阐述了跨媒介研究与环境人文学的融合路径,重点解析了“媒介组合”与“媒介转换”两大基本维度。Bruhn教授也介绍了近十年来其研究团队开展的四个前沿项目:1. 理解人类世:探讨如何通过跨媒介视角理解人类作为地质力量的时代;2. 跨媒介生态批评:突破传统单一媒介分析,比较不同媒介类型对环境议题的呈现;3. 环境怪诞:针对“预警疲劳”,开发融合夸张与不敬元素的环境沟通新策略;4. 媒介即环境:从哲学层面重新思考媒介渗透下的人类生存环境。这些项目体现了跨媒介研究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应用的发展趋势,展现了人文学科回应现实危机的努力。比利时鲁汶大学Theo D’haen教授随后参与对话,就跨媒介研究与世界文学的交叉、理论概念与历史批评的结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环节,复旦大学Sandro Jung教授聚焦18世纪物质文化中的媒介转换现象,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借助塔玛·雅各比理论分析了图像与叙事之间的艺格符换机制,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则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阐释了媒介转换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与现实挑战。三位学者的发言进一步拓展了跨媒介研究的理论边界。
下午的专题研讨由国内十位学者围绕跨媒介理论在具体文本与文化现象中的应用展开多元探讨。议题涵盖薇拉·凯瑟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民俗艺术的当代媒介转化、视觉文化作为考古的重要手段、当代艺术的物转向、卡明斯诗歌中的生机现代主义、东德社会主义城市的跨媒介“质感”与氛围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活力与研究深度。
本次研讨会聚焦文学与艺术在跨媒介语境中的融合与创新,涵盖环境人文、物质文化、艺格符换等多个前沿方向,体现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推动跨学科对话、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持续努力。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跨媒介中心未来将继续深化跨媒介、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文学与艺术在多元媒介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