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陆生报考台湾地区高校也进入第六年。从“陆生元年”(2011年)一路走来,“在台陆生史”成为两岸关系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我是从“陆生元年”开始与台湾结缘的,也是近六年来“两岸大事”的亲历者,从2012年马英九连任时欢呼雀跃和以ECFA为背景的两岸蜜月期,到今年“空心菜”取代不再年轻的“小马哥”,我对两岸关系的好与坏,亲密或紧张,有过主观而完整的体验。
我觉得,不同于在大陆的朋友,陆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感受台湾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种直观而具体的体验,让我们比起那些通过媒介认识台湾的人,感情更加丰富,爱恨交加更加生动。
“文凭回来认不认?”
大陆承不承认台湾学历?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6年的两岸经贸论坛上,大陆就全面认可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反而是台湾方面迟迟不承认大陆高等学校学历。直到2010年6月开始,台湾教育部门才开始逐步承认大陆高校学历。
台湾当局初期只认可以大陆“985工程”为主体的41所大学学历,一直到2013年扩大承认“211工程”在内共111所大学学历,后又追加承认一批办学质量较好的高校,现在共计155所。
至于关心台湾学历在大陆的“含金量”,其背后是台湾学历在大陆就业市场上的认可程度。显然,由于到台湾读书仍然件新鲜事,目前亦只有少数人毕业,因此在大陆就业市场上的“流通”还比较有限。正因为过去没有先例,大陆企业和普通民众对台湾高校的水平多数都不太了解,这会给大陆毕业生求职时带来一些麻烦。
另外,北京对两岸关系、对台工作的重视,以及两岸密切的经贸、文化往来,本身就为赴台陆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2014年大陆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台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做好赴台陆生回大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便体现了国家对陆生就业的重视,也给不少陆生吃下了定心丸。
基于此,如果在台湾有感兴趣的学校与专业,学历“含金量”的问题,不必过分操心。
两岸大学学术力量谁强?
两岸大学的学术实力、氛围对比,也是众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依我在两岸大学经历而言,大陆更像是“师资不足,生源爆炸”,而台湾则是“师资过剩,生源不足”。这两年,台湾私立大学年轻教授转投大陆985名校并成为中坚力量的新闻屡见不鲜。
但同时,大陆学生也会面对更不用功读书的同学、更自由放任的环境。于是,同学的自主性强不强,会不会受环境影响,就变得非常关键。自己的想法和执行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在台湾学有所成。
在台湾,我既看到过那些以大陆二本的分数,取得比大陆“985高校”学生更好成绩的同学。也看到那些没想明白的高分考生,没有利用好台湾的平台和资源,毕业后不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都拼不过在大陆占得先机的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岸经济实力的逐步逆转,两岸对教育投资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台湾因为先发而累积的学术优势,被大陆顶尖大学赶超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在“总量”上,大陆高校已经在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上“摧城拔寨”,这种优势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更加明显。据悉,大陆顶尖工程类系所的研究经费,常常数倍于水平相当的台湾高校同行。
所以考生在考虑是否赴台就学时,最好结合自己的个性和对学科的偏好来加以考虑。例如个性灵活、学习自主性很强,又偏好人文社科类、商学管理类、创新设计类、电子电信类等台湾优势学科的学生,比较适合赴台求学。
政治气氛影响有几何?
最后谈谈沉重的话题——政治。诚然,我想大部分有意赴台求学的陆生,主流的想法是专注学业。这无可厚非,也不失为一种自处的办法。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陆生来台这件事本身也是政治协商的产物。其中以“三限六不”为人熟知的歧视性政策,便是对陆生影响最大的现实问题。诚然,这些限制和不允许,其中一些对多数陆生影响不大,有些限制已经逐步放宽,但最受陆生关心的打工、留台就业的限制,短期内仍难有突破。
如果你希望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或者日后在台工作的话,就要多加考虑了。毕竟,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些规定能不能有可观的改善,谁也无法保证。
当然,陆生在台学习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两岸政治气氛的影响,尤其是在两岸发生网络暴力、甚至台湾社会闹出乱子的时候,看到或听到一些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的言论。
这些都是在大陆读书的同学不易接触,甚至难以想象的。这也未必是每一位在台陆生都能健康、合理地消化与承受的。
从我最初到台湾交换的2011年,到如今在台北读研已过三年,这种事情经历不少,也见过不少陆生看待两岸的心理发生较大变化。刚刚成年的本科生,比起价值体系相对成熟的研究生,可能更难处理好两岸关系的种种变化,及由此带给自己的心理冲击。
事实上,这也是我这几年,对于有志赴台求学的高中毕业生,从鼓励为主,到劝退居多的主因。
毕竟,选择将四年或更长的青春留在台湾,成为行走两岸的一员,不应是一个草率的决定。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愿每一位正在纠结来不来台湾的年轻朋友,想清楚,想明白,也在下定决心之后,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