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年春节不归直击现场澎湃新闻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儿子的万字长信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

1月23日晚6点30分,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王猛老远叫出了记者的名字。“我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句话。

他背着双肩包,包里的电脑装着他至关重要的一封信。这封足有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

见到记者后,我们走进大厦后的一个糕点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他拿出电脑,打开了这封长信。对话全程,他的目光很少离开电脑,“要说的话都在信里写了”。很显然,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也前后发给了多个朋友——不过二三十个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直着眼睛,说完话紧咬嘴唇,“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王猛介绍,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此后多次争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他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着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有类似遭遇。王猛称,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介绍,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尽管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但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请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红星新闻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寻因反思

总以大原则要求他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从来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语,他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就在大院里,衣食住行基本都不用操心,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难以适应。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提升,“之前他有顺拐(走路同手同脚)的问题,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硬是要练回来。”但其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说得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得少,还是会影响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原标题:《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

THE END
0.嫁给美国人后,我做了中国留学生的寄宿妈妈一直到2009年,在一次交友聚会时,我认识了现任老公。 02 他是美国人,来中国工作,比我大8岁,是个老帅哥。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他老实憨厚,思想也单纯,比较对我的脾气。 在交流时,他听不懂我讲的,我也听不懂他讲的,我们通常会连说带写。还好那几年,在陪儿子读书时,我的英语一直没落下。 虽然说得不够标准,但他很有耐心,能听明白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985918>33<658a715?866;720|mvon
1.2024年美国MI现代音乐学院交流生项目通知通知公告根据我校与美国MI现代音乐学院达成的学生交流培养协议,MI现代音乐学院将于2024年接收我校交流生。相关事项如下: 一、交流学习时间 2024年9月-2025年3月(共2个学期,MI每学年分4个学期)。 二、申请条件 1. 与以下MI专业方向相关的2022级流行音乐系和音乐工程系本科生(详见“附件1专业介绍Brochure”,每个方向推荐人jvzquC41ilpmjƒh0|lin0niw0et0vƒli1463698159:997mvon
2.未来5年10年,留学生们将何去何从?英国留学生活留学攻略四年College Life可以让你的英文能力适应美国的学习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来证明。其次,education system是一样的,人都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美国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收大学是在美国读的学生。另外,以我朋友的经验为例:她在WUSL读的psychology,她从大一开始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美国jvzquC41yy}/7:thhgx/exr1ctzjeuj1fgzbkud;34;:0qyon
3.中国留学生从新加坡申请F1签证,入境美国上学之路美国签证 尽管通过交流群里情报得知目前没有美国本科生被拒签或被checked的,但前往大使馆的路上还是有些紧张的。 看着群里诸如“男vo(签证官)大概率能水过,女vo问的比较细check的几率也比较大”,“最近女vo都不在,可能去休假了”等消息,我又放松了一些。毕竟,这给了我一种我并不孤独前行的感觉。 jvzquC41yy}/vnxvfcom{7hp15=67@4
4.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自费交流生项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是世界级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十大分校之一;202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综合排名第40,全球大学排名第19;2020年Times世界大学排名第31;2019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高校学术排名第18;强势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基因学、药学、动植物学、工程、计算机、社会科学等。 jvzq<84ile4dwƒ3gfw4dp8nphq522:8136960qyo
5.美国硕士申请条件美国硕士申请流程在美国,研究生教育是指学生完成4年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或者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工作几年,然后继续进修获得一定学分,获得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职业硕士学位学位3种。每种学位都有不同的形式,取决于就读院校的学位设置和选读的课程而定。 jvzquC41yy}/zrsswctff~3eqo5{v872345179:wuc5jpmjz254ivvq
6.同一所美国大学,转学录取率居然比新生录取高3倍?!达特茅斯 2020-2021年转学生录取 总的来说,虽然不同大学的录取难度千差万别,但可以肯定的是,转美国前30的学校非常不容易,大部分比大一新生申请还要难。毕竟名校的转学生名额是很少的。 而且注意,美国大学对大一和大二转学的名额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比起转大二的名额,转大三的名额就不多了。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849:3:d325?9:<5720nuou
7.关于申请参加2024年秋季美国高校交流项目的通知(第一批)重要提示:2024年下半年本科生出国(境)交流专项奖学金政策将有重大调整,新方案正在调研酝酿中,请各位同学提前知悉并做好出行规划。 根据我校与合作高校签订的校级交流协议,现启动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2024年秋季赴美国有关高校交流学习项目,具体派出工作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 jvzquC41qkx/yqz0gf{/ew4kphu03:>71;9637mvo
8.盘查滋扰不断美国何时能真正“欢迎中国学生”新闻频道对于目前想要赴美的中国留学生而言,拿到录取通知只是踏上求学之路的最初起点。这些希望赴美学习,开展学术交流的学生在真正进入美国校园前,先要面对来自美国政府的苛难。 2020年5月29日,特朗普签署了10043号令,针对中国赴美的硕博留学生及学者进行限制,认定中国某些国民持F(学生签证)或J(访问学者签证)类签证入境,在美jvzq<84pgyy/{xzvj0io1po142852<4v42852<67a3;25<9570nuo
9.关于2024年暑假世界名校学习交流项目(新增)的报名通知为推进我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场竞争力,2024年暑假,我校将继续推动学生赴世界名校(企)、国际组织参加短期学习交流项目。鉴于部分国家的签证办理时间较长,即日起启动这些国家名校项目的报名工作。后续我校将持续分多批次推送更多世界名校、国际组织、世界名企jvzquC41igusk7zre0kew7hp146368544;5d3@56:c:35A9;1rghg7mvo
10.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1995年美国在学研究生,接近我国在学大学生人数。1995年中美两国在学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比例。 二、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特点 1.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一般程序为:①提交大学学习成绩;②GRE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申请书。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4ivvq
11.中国学生学文,印度学生学理…美国放风“既要又要”,留学生夹缝求生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HSI)发布了在美留学生及交流访问学者最新数据报告——《2023年SEVIS数据报告》显示,热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第二语言学习、商业管理、信息技术、电子电气工程等。 国际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分别是数学与计算机类、工程类、商业与管理类和社会科学,超过55%的国际学生选择STEM专业。 jvzquC41gf{/eqnpc0ipo8fdtqge1u}133772?>9146369<2:1:7::8527ebnu3jvor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5篇)二、美国大学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0年教育部为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且分别于2001与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246990qyon
13.从天才研究生到诺奖得主1953年的芝加哥,年轻的学生们在公园休息(视觉中国供图) 1945年11月24日,杨振宁一行抵达纽约港。当时的入境记录这样记载着他的信息:Chen Ning Yang,23岁,男,单身,学生,生于Hofei(合肥)。签证是在昆明发放的,永久居住地填的也是昆明。从上船开始,他们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杨振宁印象颇深的是美国大兵讲的英语jvzq<84ortk/nrkgygkl0lto0et0j>4ctvodnn4fgvgjn7iqAcxuKmB354?14
14.去美国做互惠生的八大优势,你知道吗?满1 年的学生享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可以游览整个欧洲所有申根国家); 学生的工作时间为 25-30 小时每周,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 6 小时(视国家而定); 7.签证通过率高 互惠生签证通过率在90%左右。互惠生签证资格证书(DS-2019)由美国国务院指定互惠生办理机构出具, 属于J-1签证即文化交流签证,它既不属于留学签证,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