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去哈佛/哥大/宾大做一年交换,是否值得去?又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题主补充:
该项目是省教育厅发起的( 2016-2017学年度江苏大学生赴美国大学学年交流项目) ,参加项目的学生在美国大学对口专业学习交流一学年或一学期,被视同为美国大学的正式在校生,在学习、生活、学术、服务、设施等方面享受与美国大学在籍生同等待遇。学习交流结束,学生凭美国大学提供的课程的合格成绩单回省内高校换取学分。此类活动是否值得参与,如果各位有类似经历,又可否分享一下体验?
@智友留学
就海外硕博申请而言,本科期间的交换经历是一个比较大的加分项,尤其是对于陆本国际知名度较低院校的学生,这是一个难得的让学校找到他们所熟悉的坐标系以客观了解你的基本学术能力,进而(Hopefully)让你证明自己的机会。
哥大一学期交换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大三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校内的交换机会,而是尝试自主申请了宾大、哥大、MIT等校的Visiting Student Program,在求真楼咖啡馆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遗憾地收到Harvard的拒信之后,我终于在哥大的申请系统里点击了Accept。
从地理位置上,哥大地处曼哈顿上西区,天生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与校园和繁华的纽约下城街区几乎融为一体的纽约大学相比,哥大更像是从喧闹的都市之中辟出的一块静谧之地,哥大的地理位置给了学生很多的可能性,纽约丰富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资源自然成为哥大校园环境的延伸。
从项目体验上,哥大在众多美国高校中,有着十分为完善和成熟的交换生管理体系。作为Columbia College(哥伦比亚学院)的本科交换生,在哥大的选课是十分自由的:由于大家的身份都是non-major student,无需顾虑“培养方案”,因此几乎所有学院的课程都可以自由组合。虽然对于不同项目可选的课程略有限制,但是在哥大,如果学生(包括交换生在内)确实对某一门课程有很强的兴趣或特殊的需求,可以去和教授直接沟通,在征得教授的同意后经过简单的行政流程就可以选到原本选课受限或已经选满的课程,甚至是高阶课程和商学院MBA课程。交换生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期待来到Morningside Height(晨边高地,哥大主校区所在地),有些同学会把交换的机会作为深化专业知识的契机,有些同学则把交换作为扩充眼界的经历,也有同学借此机会修习一些与未来研究生专业申请高度相关,但是在自己的学校鲜有开设的课程,争取得到教授的推荐信,以此为日后申请海外顶尖高校的相关项目做好铺垫。但是对于交换生,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成为全日制注册的哥大在校学生,才能满足国际交换学生通用的F1签证的需要(主要是为了督促交换生以学业为重,避免以交换为名在美从事其他活动),即我们必须选满单学期12个学分。这意味着什么呢?12个学分大致相当于4门课程,看似并不多,但实际上哥大的四门课程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学业负担,也差不多是哥大学生的平均课业负担量。课程设置上,国内的大多数课程平时以单向的lecture形式为主,平时并不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考核负担主要在期末考试。而在哥大,每一门超过30人的课堂都会有一个包括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生助教在内的teaching team全权负责,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周都会有额外的recitation和discussion section来帮助学生温习知识,或者延伸课堂所学。有割韭菜一样源源不断的小测和作业(全部会被认真打分、反馈并计入平时成绩),更有大量的阅读材料需要在课前及课后独立完成。保守估计,平均一门课程每周有着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论文或专业书籍的阅读量,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而言,大量的阅读是学术上最大的挑战之一。据一位来交换的港大文院的同学反映,哥大的文科类型的课程阅读量大概是港大同类型课程的两倍左右,哥大对于本科生阅读量的要求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在哥大(或者说美国高校)课堂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同学的参与度很高,具体表现在同学都在积极地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而这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客观而言,哥大同学们提问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不过更多的,则是单纯因为没有跟上教授的讲课速度或者明显没有听懂之前所讲的内容而提问。不过,当学生和教授都认可了提问的文化氛围,良性的课堂环境就会逐渐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学生因为不好意思提问而导致对于知识的囫囵吞枣,有助于让每个学生都能赶上趟,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关键知识点深化同学们的理解,而不是习惯性地把教授所讲照单全收。这样的课堂文化是值得我们国内高校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的。
从申请方式上,哥大有多个学院开设Visiting Student Program,包括Columbia College(CC),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EAS)以及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SPS),时间均为半年或一年,每个项目在申请、选课规则、范围等细节上略有不同。在申请方面,哥大尚无和贸大官方开设的交流交换项目,不过想要去哥大一睹风采的同学不妨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官网自主申请,主要需要的申请材料包括:TOEFL成绩(有ACT和SAT分数也可递送);文书(官网每年会进行命题);Statement of Eligibility(SOR);一到两封推荐信(不是硬性要求,各项目也有差异);本科成绩单等。总体流程较为繁琐,但也是一个熟悉申请流程,提升自身能力和条理性的好机会。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交换涉及学分转化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正好匹配到合适的学分模块,所以想要交换的同学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专业课时间规划,避免延期毕业等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通过智友的老师帮忙申请,我的交换就是智友的老师帮忙申的。
另外,在纽约生活,在哥大读书,不可不提的就是哥大在藤校中“首屈一指”的学费和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哥大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最方便的生活和学习设施:包括以Butler为主的各大图书馆(24h)提供的丰富学术资源,一应俱全的健身房和运动设施,号称“全美第一”的自助餐厅,遍布全校园的自助打印设备,自动饮水机,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等。但当你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你也应该意识到,上述所有的服务都已经一项一项清晰地计算在了你在哥大的学费之内。哥大的学费因为项目不同略有差异,以我的项目为例,设在Columbia College(CC)之下的Undergraduate Visiting Student Program,一学期的学费包含必须办理的健康保险在内大概在3.5w刀/学期(不包含宿舍费用),而纽约租房的成本大概在每月1000刀-2500刀不等,这样的费用不禁让你想到,“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对比而言,国内高校一年的学费是6000rmb左右,而宿舍一年的费用大概是800元上下。由此想来,态度并不算友善的打印店老板,偶尔排队的校医院,需要走一会才能打到水的小小宿舍,似乎也变得可爱一些了。
想向杜老师提问的同学可以在知乎上向
@杜建虎 或 @智友留学 提问
也可以在本推文下留言提问
● 【Offer捷报】来了!宾大的交换来啦!
● 【Offer捷报】恭喜清华B同学喜提哈佛交换offer~
● 【哈佛Offer捷报】哈佛又来了!2020春交换 热烈祝贺智友X同学!!!
● 【Offer捷报】恭喜智友L同学托福102获得哥大交换名额!
下载10G英语学习和留学申请资料
在后台留下姓名联系方式及欲申请方向即可在线咨询
智友留学
微博:@智友君的资料库
知乎:@智友留学
@杜建虎
B站:土豆妈说留学
一个有温度的留学机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