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连新中国诞生年份都搞错、法律条文敢虚构、数据说改就改的硕士论文,正把百年名校架在学术伦理的火上烤。
杨景媛那篇论文,下载量都冲到15.8万次了,不仅成了武大榜首,还蹿到全国第二。这数字看着荒诞,背后全是大家对学术不端的怒火在烧。
就在8月5号深夜,杨景媛的个人网盘突然更新,丢出来一个叫“杨XX-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审核”的压缩包。
她在里面倒是道歉了,承认论文有错,还说“愿意配合修改”。可话锋一转,就把锅甩给了“记者打扰”和“男方家长找茬”。
更离谱的错误在论文里直接炸了锅:新中国诞生年份写成“1049年”;《离婚法》这种法律都能凭空捏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年份也敢改;印度的家暴率愣是从28.3%缩水成了0.2%。
最讽刺的是,这么一篇查重率高达45%的“神作”,居然一路绿灯——导师签了字、校外专家盲审过了关、答辩委员会也点了头,最后还真让她戴上了硕士帽!
学术底线,能靠“事后打补丁”糊弄过去?
“允许修改”这风声一传出来,跟点了炮仗似的,瞬间引爆了大家的愤怒。网友们直接开怼:都答辩完了的论文还能改?学术规矩是闹着玩的吗?
有知乎用户说得更直白:按规矩走,论文终稿交上去就锁死了,错了要么重修,要么延毕,没得改。
那位叫“李然于心”的博主更是戳中了要害:要是学校真点头让她改,那不就等于自己打脸,承认这论文真有要命的毛病吗?
别忘了,教育部对已经拿到学位的论文还有“秋后算账”的抽检呢,双盲评审,查出来有问题,学生学位撤销,导师也得跟着吃挂落。
更让人无语的是杨景媛甩锅的逻辑。她在说明文件里硬说论文出错是因为“男方那边捣乱”——可问题是,这份漏洞百出的论文,早在那场所谓的“捣乱”发生前,就已经答辩通过、学位到手了!
系统崩了,象牙塔的信任快塌完了
杨景媛这事儿,早就不只是她个人道德的问题了。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接把高校学术监管体系那点脓疮全给挑开了。
导师责任成了摆设。作为指导这篇经济学论文的导师,郭汝飞居然对“1049年”和瞎编的法律条文视而不见?签下放行的那一笔,背后是指导责任的彻底消失。
盲审机制穿上了“皇帝的新衣”。一篇病句连篇、逻辑混乱、数据造假的论文,居然能被校外专家评成“合格”,甚至捧成“优秀”?这盲审,看着更像一场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
答辩会彻底沦为走过场。面对查重率45%这个铁打的证据,答辩委员们集体沉默。在所谓“人情”和“程序”面前,学术共同体那点底线,被他们自己给扔了。
监管链条层层失守,硬是给这场学术闹剧发了一张“合法文凭”,也把武汉大学活生生推成了公众眼里“谁闹谁有理”的反面典型。
大学公信力眼看就要崩盘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武汉大学在8月1号总算宣布成立专班,要重新查论文和那个肖同学的处分。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调查结果还锁在深宫里。校方这沉默,被大家骂惨了,说这是典型的“官僚式装睡”。
学术圈的火气这回真压不住了。清华的何教授直接放话:要是武大不撤回对肖同学的不当处分,以后别想找他审稿,武大的毕业生也一个不招。
这看着有点绝,其实是用最悲壮的方式,替整个学界在捍卫那点可怜的学术尊严。
连香港浸会大学也被卷了进来。杨景媛的博士录取资格现在悬了,那边已经启动了纪律审查程序——只要武大这边坐实了学术不端,她的学术之路,恐怕真得当场“熄火”。
武大图书馆的穹顶下,“实事求是”的校训曾经掷地有声。可当一所大学,对虚构的法律、篡改的历史、抄来的结论都打算睁只眼闭只眼时,它背叛的何止是学术?
更是对真理二字最起码的敬畏。
要是真允许把那篇千疮百孔的论文“修改”过关,所谓的学术公平就成了个天大笑话——凭什么千万学子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严谨,就敌不过一场风波后轻飘飘的“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