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为有潜质、有志向、有天赋的青年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创造一流的人才成长条件,以培养一流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重要培养举措包括:
(一)本硕博衔接培养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为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专门制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学年考核通过的本科学生,在第四学年开始实施本硕博衔接培养。本科阶段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按照国家当年的招生录取规定,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经过研究生中期考核后,转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强基计划学生本科阶段在规定的基础学科专业就读,打牢学科基础。进入研究生阶段,可以在本学科方向继续深造,成为基础学科高端研究人才,也可以转入专门为强基计划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攻读研究生,成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关键领域的高级创新人才。
(二)动态分流
强基计划学生实行动态分流管理,每学年/学期进行考核,将考核不合格学生分流到本专业普通班,同时将符合该计划特质的优秀学生补充进来。
(三)激励机制
1.施行“首席专家制”,配备院士、杰出教授等一流师资力量,名师主持、学术主导,制定专门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让强基计划学生浸润在浓厚学术氛围中。
2.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采用“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等制度,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和学术引领。强基计划学生优先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由导师指导科研训练。推进学分制,为学生自主决定修读进度、修读内容提供条件、给足空间。
3.拓宽国际视野。学校优先资助强基计划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学习。每位强基计划学生本科期间至少有一次参加国外或境外学术交流的机会,包括国际交换生、国际学术会议、国外高水平大学短期访学等。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学校支持相关学科专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强基计划博士研究生,鼓励学生获得国内外一流大学双博士学位,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4.条件保障。为强基计划学生设立专项创新研究基金,支持强基计划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以及学术交流;对强基计划学生优先开放全校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平台;在奖助学金、荣誉奖励、课程选修、图书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优先选拔强基计划学生中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留校任教,为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四川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九大专业详解析
四川大学于近日发布了《四川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详情点击下方图片可以跳转链接),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发挥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01执着追求
优选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子,
厚植成长沃土,
广拓发展空间,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02底蕴深厚
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四川大学历史悠久,最早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
重视基础学科,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始终贯穿川大发展始终。方文培先生因其分类学的突出成就而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一代数学宗师”柯召先生创设了享誉国际的“柯式”定理,张兴栋院士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和开发产品被国际生物材料学界认为是“划时代发现”,冯小明院士以“冯氏反应”(Roskamp-Feng反应)获颁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
03特色鲜明
“强基计划”是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我国基础学科领域未来领军人才的一项国家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因此,欢迎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加入四川大学,同时我们也注重选拔基础学科拔尖的考生。
交叉创新培养贯穿始终。四川大学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整合学校多学科优质资源,以价值塑造、通专融合、潜能挖掘、交叉拓展、国际视野为基本原则,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学习共同体,打造平台,为创新拔尖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加油、提速”;以大师领衔的交叉创新班、交叉专业和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基于复杂问题组建高水平跨学科团队开设交叉课程,让学生得到跨学科专业的理念熏陶、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素养强化、协作能力提升。
“一式两制三化”,学校全程护航更重个性发展。
04专业优势
四川大学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08年率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挖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推广到全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川大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作为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拥有12个门类的学科专业,文理工医均衡发展、优势突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共有16个A类一级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九。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全国高校并列第三。
四川大学强基计划2020年计划招生180人,招收专业涵盖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基础医学等9个招生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为我校“拔尖计划”优势专业。
九大专业详解析
01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
基本情况
文翁化蜀,文脉流芳。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肇端于清代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清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张之洞曾亲自指导治学门径。近代以来向楚、朱光潜、向宗鲁、刘大杰、潘重规、杨明照等著名学者执教杏坛,人文荟萃。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院赵振铎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的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字典》编纂出版,培养了一批汉语言文字学学术骨干。跨入新世纪之后的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国家A类学科行列,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秉承蜀学求真务实的传统,以古文字为立足点,夯实文字、音韵、训诂和语法等语言学基本功,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考古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等诸学科知识,培育具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和文化自信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且视野开阔,又能融会贯通的汉语言文字学拔尖创新人才。
02历史学类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历史学研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缪钺、任乃强、蒙思明、胡鉴民、吴天墀、卢剑波、赵卫邦等的奋力开拓和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川大历史学专业享有崇高的声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入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史学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现状,有进一步深造潜力的史学专门人才。
03哲学
基本情况
哲学专业是四川大学创办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张颐、朱光潜等近代著名学者都曾在校任教哲学,曾促成牛津、剑桥艾格斯顿、李约瑟等思想家来华讲学,领中西交流时代之风。2019上海软科排行榜,本专业实力位居全国第11位。专业特色以中外经典哲学教育为核心,是全国唯一在哲学本科教育中开设古希腊语、拉丁语及德、法等小语种的专业。
培养目标
强调选拔和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以“厚实基础、本硕博贯通、跨学科交叉”为总体目标,培养一批有志向、肯钻研的哲学人才,为国家提升软实力,为人文社科类重大战略领域储备、输送后备人才。
04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数学专业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的算学馆,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和国家四川应用数学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基础学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和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现任师资中包含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理论与应用并重,以“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文化自信,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基础训练,强化创新意识,全程大师引领”为总方针,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实施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及本硕博无缝衔接,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家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数学领域未来领军人物。
05物理学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物理学专业源于1926年成立的国立四川大学物理系,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实施单位,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包括院士等国家级人才师资队伍,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了包括7位两院院士在内的4000余名毕业生。
培养目标
通过构建本硕博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书院制、导师制及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物理学前沿及国家布局在西南地区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磁约束聚变(ITER)、中国锦屏山暗物质探测地下实验室(CJPL)、大型高海拔宇宙射线观察站(LHAASO)等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工作,培养掌握坚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及国际化视野的未来科学家及学术领军人才。
06化学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化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她的历史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经过110年的历史积淀,现已成为国家布局西部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川大化学弦歌不辍,源于历经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的精神根脉。四川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学者任鸿隽、张洪沅、张铨、鄢国森等曾在化学系任教。如今拥有包括院士3人,以及其他国家级人才11人等国字号人才的一流师资队伍,建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教平台14个。化学学科ESI进入0.5‰、Nature Index全球第10名;专业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8)、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和国家特色专业(2009)、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国家一流专业(2019)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该学院教授荣获未来科学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
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与化学智慧、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化学类人才。
07生物科学
基本情况
生物科学专业是四川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是我国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学科评估为A类的生物学,拥有雄厚的师资与科研实力,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
培养目标
发挥四川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强基计划英才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并按照本硕博衔接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我们将引导学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使其成长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一流生物学家。
08基础医学
基本情况
华西基础医学专业源于1910年的华西协合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基础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涌现了一批杰出英才,他们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冠肺炎抗疫中,基础医学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现拥有院士、杰青等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百人,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以进入哈佛、耶鲁、北大、协和等国内外顶级院校继续深造为主。
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服务健康力,支撑国家元实力,为国家培养终身痴迷科学的人,物我两忘的人,单纯、纯粹、堪称伟大的人,可以改变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医学科学家。
09工程力学
基本情况
工程力学专业创建于1957年,名师荟萃、实力雄厚,有固体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群支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已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面向新工科的“力学+”跨学科交叉专业培养模式,本硕博无缝衔接,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遍布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领域。专业建有14个国家/省部级高水平科研、教学实践平台及基地,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奖近1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培养出院士等杰出人才,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西部力学人才培养高地。
培养目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力学为你打造坚实支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数学力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掌握系统的力学专业知识、现代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技术,具备基本的力学实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类工程力学问题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