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保罗·罗贝森(Paul Robeson)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
约瑟芬·贝克
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
《女性的奥秘》
正如伊莱恩·泰勒·梅(Elaine Tyler May)主张的那样,在家庭这一场域中“控制”女性似乎是一种重要的冷战价值观,能否将约瑟芬·贝克“固着”在法国境内与美国国家安全状况密切相关。因为如果身在法国,贝克将不再对美国的民主形象构成威胁。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在化解国际批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布朗案传达的信息是,学校的种族隔离是违宪的,这是1954年5月的美国之音节目中连播好些天的新闻头条。甚至当大规模的抵抗力量开始在美国南部组织起来的时候,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仍旧报告说,布朗案已经软化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通过美国的宣传,通过有限的社会变革,美国的威望和信誉有可能得到提升。让约瑟芬·贝克噤声只是宣传活动的一部分。消除她的声音,将更容易维持精心打造的美国民主形象。种族形象在美国并非是一件小事。用切斯特·鲍尔斯(Chester Bowles)大使的话来说,它对冷战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在超级大国相互斗争的国际大背景下,约瑟芬·贝克争取种族和谐的国际行动不得不推迟。(本文原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 81, No. 2, 1994)上,经作者授权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魏崴翻译,原文版权归作者及牛津大学出版社所有。译文原题《约瑟芬·贝克、种族抗争和冷战》,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