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狼2》中的一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国护照的意义:“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句话充满力量,听后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它让人感受到背后祖国的强大支持,无论何时何地,中华民族都不会让你孤立无援。
但是你是否知道,我国最早在清朝时期就开始拥有了护照?而那时候的护照上,字句气吞万里,27个字写得十分霸气,仿佛一个“霸总”的发言,与那个时代的落后形势显得格格不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沦为列强争夺的对象。特别是在康乾盛世之后,大清逐步陷入贫困、内乱与割地赔款的困境,错失了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表面上的盛世繁荣,实际上只是自我麻痹、固步自封的假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辉煌,却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条约。
晚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最屈辱、最颓废的岁月。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曾描绘当时的中国人像“瘦弱的猫”一样,因为鸦片的毒害,他们身心俱疲,眼神涣散,气息奄奄,失去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
史书中曾提到:“凡通达天下者,必须有节,以传辅之。”其中提到的通关文牒,就是古代中国护照的雏形。早期的护照有不同的名称,如“符”或“验”,还有“过所”或“文引”等,它们多用于城、郡之间控制人口流动,并不完全像今天的护照,主要是限制本地流动人口的凭证。
到了17世纪,清朝虽然还未陷入最深的困境,但已经逐渐感受到国际局势的压力。当时的护照以“信函式集体护照”形式发放,类似《西游记》中的唐僧通关文牒,一本护照可适用于一整个团队。那时的清朝自信心较强,认为大清国的强盛足以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因此鲜有个人出国,大多数出使外国的任务是由政府派遣的外交使团完成。
然而,随着列强的侵略战争,外来通商的洋人越来越多,海外劳工和华侨的涌现,个人护照的需求开始显现。清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制作个人护照。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且封建思想的束缚,认为照相不吉利,清朝护照制作极为简单,通常只是一张盖了公章的纸,上面连照片都没有。没有照片的护照只能通过文字尽量描述持有人的外貌,因此这些护照在外观上千差万别,缺乏规范性。
此外,护照背面还会有外国语言的注解,以便过境时外国人员能够了解持证人信息。在这些文字中,有一段极为显眼的提示:“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查验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如果你不了解晚清的国情,可能会误以为清政府在强硬地对外国说话。但事实上,那时候的清朝政府疲弱不堪,在外交上屡屡失败。护照上的话语,几乎可以看作是政府对自己外交失败的无奈自我安慰。中国的护照往往不被外国承认,有时持有护照的中国人反而会因此被扣押。这种反差和那种霸气的措辞,在当时看来多少有些可笑。
面对外界的差距,不仅没有觉醒,甚至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殊不知这种盲目自大的想法正是清朝衰弱的根源。然而,从这段护照背后的话语中,也能窥见中国民族“可杀不可辱”的坚强气节。即便当时国力微弱,清朝政权腐朽不堪,但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对尊严与独立的渴望。
这段话还透露出,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但中国人民始终怀抱着祖国的支持。这份支持,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从未消失。这种精神如今依然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中国护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能免除多少国籍的签证,更在于,当你身处危险时,祖国会在第一时间把你接回家。
例如2011年利比亚战乱爆发,短短两天,中国就组织了紧急撤侨,成功将上万名中国公民安全送回国内;2015年尼泊尔发生7.8级大地震,全球各国陷入混乱,中国第一个派出救援力量,不仅为灾区带去了紧急物资,还成功带回683名中国公民;2017年,阿贡火山喷发导致世界各地的游客滞留,中国迅速反应,派遣多架客机将中国公民安全接回。甚至在2022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局势紧张之际,中国政府及时撤离了在乌克兰的所有中国公民。
无数事实证明,当危机来临时,总有祖国在身后,为我们提供强大的保障与支持。这种保障并非一纸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时刻为我们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中国的崛起,使得我们能够自信地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旅行,探寻未知,而无需担心自己的安全。
如今,我们能够在全球各地自由旅行、工作和生活,并不只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更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在背后默默守护。在强大的国力支撑下,我们不再是飘零的浮萍,而是有了坚实的靠山,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正如雨果所言:“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我们生于和平的时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富足。无数中国人的奋斗与牺牲,才换来了今天这片安定的土地。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捍卫正义,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