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战狼2》的结尾,有一幕令人激动的中国护照特写镜头。随着镜头逐渐拉近,护照上那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出现在屏幕上,令人热泪盈眶。正是这一段话,将整部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共鸣。而这段话的背后,也让人不禁思考,百年前即便是腐败无能、国力衰弱的大清王朝,也会在海外为华人提供庇护。
清朝时期的护照上,刻着一段坚定有力的文字——27个字,这段话的坚定语气,仿佛与那个时代的屈辱氛围格格不入。自从明朝末期,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政府便逐渐实施海上禁运政策,也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这个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的侵扰与偷渡活动,却也切断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致使中国的经济和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国。
进入清朝之后,封闭的政策更加严苛,几乎将全国与外界隔绝。只有广州一地作为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这种封闭的策略让外国人无法进入,中国人也很难出国。这样一来,护照这一身份标识自然显得不那么必要。然而,正当清朝政府沉浸在自视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的领导者。为了争夺市场和工业原料,英国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身上。
1840年,英国向清朝发动了鸦片战争。在装备精良的英军面前,清朝的军队很快败北,为了保存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割地赔款。英军的胜利使得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并非坚不可摧的“天朝大国”,而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因此更多的列强也纷纷对中国虎视眈眈,展开了侵略行动。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逐渐紧密,商人和平民也因此开始有了出国的需求。清朝政府开始模仿西方国家,为百姓发放护照。由于当时技术落后,照相机尚未普及,所以清朝护照中并没有持证人的照片。为了识别护照持有人的身份,护照上常常用文字描述其外貌特征,如五官、身高等。也正是因为这样,清朝时期的护照常常文字繁多,尺寸较大。
当时的护照缺乏保护性外壳,纸质材料也非常简陋,容易丢失或损坏。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携带着这份护照走出国门,试图在海外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相信,在外面的世界,自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作为中国人,他们在国外地位低下,往往只能从事最艰苦、最脏的工作。尤其是在美国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华工为这片土地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血汗。
尽管清朝的国力已经日渐衰弱,国际地位也逐步下滑,但在发放给人民的护照上,依旧可以看到一段非常有气势的文字:“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予以保护,不要为难阻止。”这27个字的语言,充满了不容忽视的气场,给了持证者一些底气。虽然在国际上,清朝的威严早已丧失,但通过这样的文字,或许是为了让那些拿着护照的中国人在海外不至于太过卑微,增加一些尊严。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今天常说,拥有中国护照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保命符”。在危急时刻,护照可以成为一张保护伞,给持有者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无论过去怎样,护照上的这段话仍旧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力量,展现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尊严的渴望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