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国旅游、工作或学习,护照几乎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无论去哪里,护照都能证明我们的身份,它不仅是出入境的凭证,也是国际间通行的“通行证”。看过电影《战狼》的人应该还记得,护照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危机时,它还代表着可以寻求大使馆帮助的“救命符”。
不过,要知道,清朝时期的护照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也没那么多保障。清朝的护照简短有力,写着短短的27个字,听起来非常强势,但实际上,清政府早已无法为普通百姓提供实质的保护。护照这一称呼源自英文单词“passport”,最早出现在1845年,至今已有178年的历史。然而,用护照这种证明身份与国籍的凭证,在中国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护照有很多别名,比如“过所”、“度牒”和“通关文牒”。当时,如果人们要从中原前往西域等地,经过诸如“嘉峪关”或“玉门关”这样的关隘,他们必须持有由官府发放的通关文牒才能通行。《西游记》中唐僧得到女儿国国王签发的通关文牒,实际上就是类似今天的护照。而我国的第一张正式护照出现在1689年。那时,清朝为了频繁前往俄国谈判,开始为官员们发放统一的凭证,核实身份。但当时的护照只有官员能用,普通百姓无权出国。
最初的护照并没有照片,而是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来确认持有者的外貌特征。直到1919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北洋政府在上海首次发放了带有照片的护照。进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逐步建立起了护照发放的法律程序,护照开始变得更加普及。即便在中日战争期间,护照的发放程序依然没有停滞。当时,中国有数千万人符合申请护照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护照制作和发放逐渐与国际接轨,不同身份的人可以申请不同种类的护照。办证流程也不断简化,节省了大量时间,很多人实现了想走就走的旅行梦想。虽然在电影《战狼2》中有一句台词提到,“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护照上,护照上实际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同样表示了国家对公民在海外的关心和支持。
在鸦片战争前,外国人进入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许或偷偷进入。但随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开始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签订,使得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之后,清政府还与英国签署了《天津条约》,允许英国人持“游历护照”进入中国内地。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是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屈服。
虽然护照上的霸气语言无法改变当时清朝的无力状况,但它反映出当时国家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的悲哀。在清朝时期,许多华侨只能花费巨额金钱来贿赂海关,才能顺利出境。清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基本是置之不理,显示了其政权的弱势。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国人能够自由地走出国门,发挥自己的才能。清朝时期的屈辱外交早已不复存在。
今天,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虽身处和平年代,但依旧不能忘记那段痛苦的历史。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走向世界才是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