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院村,属炭步镇,村委会驻地,明末村民从广州白云区河龙村迁此,当时村名藏寿社,因村庄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藏其中,取地久天长之意为寿,合称藏寿社,后因乡试考上贡生多名,考官奖励牌匾,名“藏书院”,故名。
地灵人杰藏书院
概 述
被广东省宣布为第二批古村落的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在炭步墟西南六公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23°19',东经113°02'。其开基始祖谭嘉靖,于明朝中叶从禺北郭塘村(今属广州白云区)分枝迁入发展而成,始名为藏寿庄,为南海县管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藏寿庄拨归花县,隶属西隅水西司华宁堡四图二甲。据村中遗老代代相传,藏书院之名为乾隆皇所赐。建国后行政村名曾改为“藏峰村”,改革开放后恢复藏书院村名延用至今。藏书院村辖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而可耕地面积只有数千亩,其余均是山地和坡地,山坡地树木茂密,清水常流,确实是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之所。村中古村落建筑面积约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为5万平方米,明清两朝已形成,由庙宇、炮楼、祠堂、书舍、古巷道、古民居等等构成,整齐划一,保存基本完好。而现代建筑绝大部份跨村中北炮楼向北延伸扩建,体现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住环境得到迅速改善。古村落面前有口大鱼塘,水深没顶。塘基竹树苍翠箫森,基上铺设水泥通道,曲径环通幽,步入其间幌若逛大公园,十分舍意怡情。整个古村落布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非物质文化内涵,所有古迹仍熠熠生辉。保护、开发、利用好古村落中的所有古迹,将会对炭步镇乃至花都区的文化建设、创文活动增色不少,意义深远。
谭氏祖祠
谭氏宗祠
从藏寿庄到藏书院
迁徙轨迹与立村传说
藏书院村现时农业人口1200余人,全部谭姓。据史料显示,谭姓村民先祖原居山东济南府平陵县西,因避战乱,后裔不断南迁,由平陵而至江西赣州,又迁广东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天灾岁荒,朝廷兵部严令取土筑塞,驻兵屯田,弄得民不聊生。当地居民不得不继续申请南迁。据本村旧谱记载,本村谭姓先祖谭文广等与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联名团请南迁,并说明 “历祖辟住珠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因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户(人)团请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文引,经渡夹津岸陆,庶众生早得岸路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 。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知府钟文达批准文:“查得贡生罗贵等九十七户(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引行……毋违”。另本府文引内容如下:“……案查民贡生罗贵、谭文广等九十七户(人)案非恶孽民氏,为此合就行给文引批限起程,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立案定籍,缴报文引,以凭造册,转报施行。绍兴元年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以上记载,说明谭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珠三角各地是经过当时的政府批准的,领了护照(当时叫文引或路引)的集体搬迁行动。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户(人)流徙铭为证:“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欧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谭姓先祖谭文广等从南雄珠玑南迁,最初到达“大良都古良堡,取茅结屋聊为窝兜”(本族旧谱语),转而到高明再迁禺北沙龙郭塘(今属广州白云区)。明朝年间再从沙龙郭塘分枝迁入现址(即当时的南海华岭村)与结拜骆氏兄弟同居一地。现华岭村仍有谭家巷旧址。为更好发展,谭姓先祖谭嘉靖就近觅风水宝地而居,属水西司华宁堡四图二甲,定名为藏寿庄,一住便是四百余年。
从藏寿庄到藏书院
据本族遗老代代相传,藏寿庄(藏书院村)的始祖是明朝朝凤公的第三子嘉靖公。嘉靖公生三子:长法振、次法佑、三法明,以后子孙连绵不断源远流长,皆赖本村奇异的风水格局所福荫,才有历代人才辈出。当时嘉靖公择地立村就注重本村建于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全庄可隐其形便为“藏”,得天独厚地久天长即为“寿”,“藏寿庄”由此而得名。他又远观四周发觉左边中洞山高山连绵起伏,状如青龙昂首欲腾;右边坡地丛林苍翠茂密,酷似白虎展眸欲跃。前有鸦峰成笔架,后依狮山立玄武,(玄武狮山毁于时代),四水归源入福地,千金可取即胜境。确实是山青水秀,藏风聚气之所。立村以后,果真子孙不断,人才辈出。至清中叶科举成名者不乏其人,如谭考平、谭礼、谭仲仁、谭俊德、谭枝荣等相继中举,其中谭考平为两广提督。现代的谭生林为国民政府少将副师长,两人是族中名声最著者。由于村民尊师重教,注重对子女文化素质的培养,读书求功名之风已成传统,据现年87岁的谭国和老人讲,乾隆皇游江南时曾到过藏寿庄,闻得本村人数不多但贡生举人却不少,又见村民读书之风极盛,于是赐村名为“藏书院”,自此藏寿庄便为“藏书院”了。
现在的藏书院村,村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村道开阔整洁,空气清新怡人。蓝天、青山、碧水、红花、古建筑构成了一幅幅一道道亮丽的天然图案,藏书院村俨然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大书院,名副其实。
古巷门楼记当年
藏书院村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有数十座,其中庙宇、祠堂、书舍14座,民居五、六十座,古巷道及其门楼十余座,村前村后炮楼各一座,值得一提的是古巷道前面的门楼,它印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令人回忆,催人奋进。门楼横匾上均有命名,文明里、安怀里、人和里、兴宁里、中和里、敦仁里、胜人里、水井巷、正龙里、安和里、金华里等等含义均取安祥文明和睦兴旺之意,其形制大多于清代形成,有部分保留明代风格,如敦仁里的门楼外层为明代建筑,其结构取用红麻石(当地人称咸虾石、或虾春石)砌成,石头风化腐蚀也较严重,门眉上方仍为土制泥砖,保留着质朴的乡土特色。门楼里层为四隅青砖所砌,明显有晚清及民初特色,结构坚固并增设了栋枝架设机关,为防匪防盗所置。这样的设置清晰地记录着当时的社会比较混乱,匪盗猖獗,村民为了自保,不但自己屋舍门窗牢固而且公共设施的巷道亦要安全稳妥,更要同心协力防抢防盗,各种的安全设施是少不了的。两座炮楼四周墙壁均设有枪眼,内宽外窄,人能居高临下,府视全村村面情况。从设计起、炮楼便担负着捍卫全村的安危的功能,炮楼保存完好,现在虽然已丧失其功能作用,但却有力地印记着时代的轨迹。
神和人和,惟和允合
藏书院村的洪圣古庙建在南面村头处,建筑占地面积三百捌拾六平方米,面阔18.3米,进深25.6米,人字封火山墙、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陶脊、碌灰瓦筒、青砖砌墙、花岗岩麻石墙脚、地面铺赭石色耐磨砖。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以后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国后的1998年再度重修。洪圣古庙的多次重修,反映出村民不但祭祀着洪圣大王;还把村北面“西山古庙”的三帝大神迁而祭之。据村中遗老代代相传,村北面原有西山古庙,祭祀三帝,其一为玄天上帝,北斗化身,亘古今而立极;其二为文昌帝,是十七世宰官,继帝王而宣化者;其三为关圣帝君,义勇精忠,万古纲常昭著。三帝之尊,功参天地,德布人间。考庙内旧碑,遗老所言属实。而西山古庙圮,村民便始迁神像合祭于此,香火不绝。两座庙合而为一,诸尊神像共处,神和人和,见证着人们的信仰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以和为贵、以求兴旺发达的朴素的民间意愿。现在的洪圣古庙,庙内祭祀着两位神像,虽经多次政治上的风雨洗涮,神像保留完好,其一为洪圣大王,其二为北帝。村民虽然讲不出个中所以言,但虔诚叩拜之心始终不变。我们知道:洪圣者南海神也,唐朝时册尊广利王,其来已久。而北帝者为荡魔天尊,二神为民造福,人间被授无穷之泽,神仙永接万家香火,神人永妥,利泽长流。现在,先不论是神听于人抑域是人听于神,总之神和人和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有和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和才能人才辈出。庙内“牲牷肥硕,尊爵净洁,全村惟和允合,神降之福,藏书之香,神人攸庆,士奋鹏程,农功岁成,朝名市利,富庶蒸蒸”。(旧碑语)这便是惟和允合的效果。
风水风光引人入胜
藏书院村奇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诸多风水名胜,历来吸引着各方来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脊上挂银灯”就在村中辖区的“百步梯”上。花都区梯面镇旧称“百步梯”,山之高,梯级之多为省内之最。而此处的“百步梯”在建国前也已扬名,在百多年前已被南海佛山人看中,葬入他们的先人骨骸。据传葬后人丁大发,人财两旺。每年春秋二祭,可说是人山人海,来拜祭的、观热闹的、卖香火纸钱的、卖甘蔗食品的,真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本地群众趁机也来卖茶水帮补生计。
其二是在村左边的中洞山上有块奇石,石大盈尺,村民称之为“灵菩萨”。男女善信缺嗣者前往祈祷,要求子嗣许愿酬神无不灵验,所以远近香客前来祈祷者不绝。
其三是风水大师赖布衣所点之穴十分吸引人,赖布衣曾在花都芙蓉嶂点过龙穴,花都便出了个洪秀全,此事极为盛名,吸引了省内外不少人前往寻找。在本村的中洞峰,赖布衣同样提点一处,也吸引不少方家墨客。赖布衣说:“中洞云拖迳底龙,葬中代代出英雄”。于是乎,不但本地人早晚寻找,连外地有心于此道之人也常来观察寻觅,力求实现家族中代代出英雄的梦想。
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藏书院村历来尊师重教,因而人才辈出,怪不得外界传“藏书院不只是藏书,并且藏龙卧虎。”其中谭考平官拜清朝两广提督;而谭礼、谭仲仁、谭俊德、谭枝荣等均考中清朝举人;(可惜考中举人的标志“旗竿夹”仅剩村委会左前方的两座。)而考上贡生的人那就更多了。
本村举人谭礼,在四川做官,他对家乡的感情尤为深厚,休假回乡时对家乡的治安工作经常出谋献策,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村中老人说他每天早上凌晨便起床出村外巡查,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可疑的人一早在村中游荡。当天,他便会派人找那些一早在村中游荡的人谈话,调查了解,因为在那个年代一般正常的人是极少凌晨便外出到处游荡的。如此多次,村里都传颂谭礼是村里的治安守护神;那段时间,村民安居乐业,治安特别好,简直可以夜不闭户了。
“谭志尹字文宇,水西司藏书院人,务本节俭,行谊端方,宅心宽恕,人有称贷不取文券,不忍相负乡邻……谭必显字毓明,志尹长子,隐居课子,孝养双亲,以正直推重乡里,已丑岁荒,谷贵每石价腾二有奇,行乞遍衢巷,尽捐所有以相济,后至家给不足,乡人笑之曰:舍已为人若是。毓明曰:人饥寒我饱暖不忍也。乡邻有亲丧,贫难无措,助之棺槨,间有古丧无人埋葬者,为捐资择地以葬之……。”以上这段文字节录于旧花县志,它记载了藏书院村的村民谭志尹、谭必显父子两人的部分事迹,可以说是古人的表率,当今的楷模。你看他们助人为乐、处处为别人着想,甚至把自己的东西、钱财都全部捐出去了,自己反而入不敷出;还有,借钱给乡里,不用写借椐,连以前写下的都当众烧毁了,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格。
出生于清代末期的谭生林(1903年)十七岁便投笔从戎,曾在粤军军士教导所就读,毕业后投奔国民革命军,先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之职;“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侵华后在李汉魂部下先后任一五五师团长,(兼汕头市防空指挥官)四六三旅旅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升任副师长,同年底在李汉魂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被任命为广东省军管区司令部连连阳自卫队总队长(即连山、连县、阳山);抗战胜利后调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兼任顺德日本战俘营管理处主任。退役后一直经商。
谭生林虽然位高至陆军少将,但他为官清正,处事中庸,在家乡也无多少产业,就连自己居住的祖屋也是十分简陋;对乡亲乡里友善随和,并在灾荒之年,于祠堂门口架设两个大锅煮粥施舍分发给村民,本村及邻近村的灾民也曾受惠;如今年纪较大的父老乡亲还记得他敦敦教导当时的后生:“一定要勤奋、认真读书,读到书才有出息,读到书才能报效国家,读到书才能光宗耀祖,如果读不到书只能是做牛仔、猪仔的了。”谭生林于1978年移居美国定居,他的儿子2007年还回过家乡一次。
谭生林在村中人缘及口碑相当不错,在1946年他还与同村的兄弟谭家礼(广西梧州市政协委员)在赤坭的荷塘村把棠澍小学改办为巴江中学;巴江中学后来几经搬迁,由荷塘搬到三和庄,又搬到茶塘,后来再搬到炭步,改称为现在的花都第二中学;这段办学的情缘,谭生林和谭家礼起到了顶樑柱的作用;并且还在本村创办了“藏书院小学”,开学典礼那天他们还邀请了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魁为学校题写了“藏书院小学”的横匾。可惜那块牌匾后来做了乒乓球桌,现在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谭家礼历来热心公益事业。藏书院小学当时大部份的课桌、凳以及教学用具、教学图片大多都是他捐赠的,就连当时乡政府的办公、椅也是他出资购买。所以村中群众对他的评价极高。
藏书院历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2007年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走遍中国》专栏专程驱车前来藏书院村采访村的洪拳套路以及洪拳的延续及发展。当时,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人都能在电视画面里欣赏 到洪拳那坚如盘石、落地生根、硬桥硬马的英姿;原来村的党支部书记谭杰才就是洪拳延续发展的带头人,我们有幸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录像,只见我们的谭杰才书记马步硬朗,一招一式都恰到好处。
原来洪拳在藏书院村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据村中年纪较大的长者回忆:洪拳是清朝康熙年间花县赤坭竹洞村猪腰岭人洪熙官独创的武术种类,以马步硬朗,出拳力重而著称,是南派拳术的佼佼者。八十七岁的老人谭仪聪说:“广州地区谭氏五虎将:(谭苏腾、谭三、谭建记等)武功非常了得。其中谭苏腾便是本村人(谭三是四邑人、谭建记是文岗人)他不单是武功好而且臂力过人,村中洪古庙那生铁铸造五百多斤的大香炉,他可以搬起来捧着走,如果不是他身材矮细、古庙的门槛又高的话,他简直可以搬出搬入。有一年南海官窑闹元宵“抢炮”,谭苏腾带上四、五个谭氏兄弟前去凑热闹,在抢炮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压人堆”的现象,因为第一个人抢到那“炮”后,第二个人就会追着扑上去,将第一个人扑倒欲抢其“炮”,接着还有第三人,第四人、第五人……如此一来变成了“压人堆”。村中父老谭秋荣还提到本村另一个武林高手谭松芳(外号叫 “哨牙芳”,因为他的上门牙稍向外长之故。)也是一条硬汉子,他习洪拳,师承谭敏的高徒谭游。谭松芳武功扎实,力大无穷,特别手力大得惊人,村中的父老说他手提两箩谷,双手左右伸直与肩平行,可以从村头的炮楼走到村尾的炮楼。(200多米距离)还有些人说他的“掌风”非常利害,只要他认真扎马运气,一掌打到厚厚的木屏风上,手掌未到,屏风已有裂痕了
有一次与附近社岗姓许的猪肉佬比试,村里老人家说起来津津乐道。话说社岗老许,身高一米七、八, 虎背熊腰,在炭步墟卖猪肉多年,平时杀猪时百多两百斤的大肥猪,他稍微用力便能提上案,(以前卖猪肉的都是自己宰猪自己卖)他自持力气过人,不把谭松芳放在眼里,并听说谭松芳功夫不俗,多次伺机 找谭松芳比试武功,谭松芳都谦虚地避开。一天,他见谭松芳在一间小屋里闲坐休息,猪肉佬老许便从门外走进来,并开明车马,步步进迫,迫谭松芳出手,谭松芳见屋窄地小,很难开展拳脚,但实在避无可避了,便顺势轻轻一按,把老许的手压住,当时老许便不能动弹了。谭松芳笑着说:“老许,出力啦,用力呀!”这时老许才真正领会到谭松芳的真功夫。他憋得满脸通红,还是无法用力反攻,只好低头认输;后来听说老许经过这次的比试后,回到家中,不久便大病一场,接着便离开了人世。过了很久,有社岗老许的族人说老许是被谭松芳“点”中了要害的脉门而至死的,是真是假也无从考究了。
谭松芳力大无比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据谭松芳五十多岁的嫡孙谭可能回忆:他爷爷晚年患病偏瘫卧床已经很长时间了,有一天,他爷爷叫他过来,谭可能走近谭松芳的床头,松芳拱起那只未偏瘫的手对谭可能说:“你来试试我的手还有力没有。”于是谭可能用尽了力扳住祖父的手,连身子也压上去了,还未能把谭松芳的手压下来,要知道当时的谭可能已经是当年后生,个头牛高马大,体重也有百七、八斤,并且在他爷爷的调教下也得到他爷爷不少真传,功夫和臂力也不是等闲之辈。平时,谭松芳稍有不慎将碗、杯捏烂、捏破是常有的事。可见谭松芳的手力非同一般。
现在藏书院村习洪拳的有400多人,其中青少年80多人,他们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练洪拳而健身,习武术而强体,已渐成风气。
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
在建国前藏书院的村民若生了个男孩,必到祠堂登记入册,名字载入本族族谱之中,论辈排行,像现在的小孩出生必须到派出所报户口入籍一样。然后这户人家要摆喜丁酒,遍请乡邻,向亲友宣布喜得添丁。随之公尝便在春秋二祭,即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按人头不论贫富分肉分鱼,叫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所以旧时俗称“乞儿盼清明”便是其故。这是花都地区各村的一种普遍风俗。然而藏书院村有所不同的是:每年重阳秋祭,时间不在九月初九,而在八月初六,不是分猪肉而是分鱼,不是只限男丁,而是全村男女老幼都有份,是日,真是欢天喜地,济济一堂乐也融融。另外,每年新春元宵佳节前一天即正月十四日,全村举行投灯、游灯活动,包括外嫁女及其夫婿、子女、朋友、外族群众均可前来参加,吃大围餐几百席,热闹非常。此种活动仍然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便率先购车免费或者基本免费送全村中小学生(包括外地人在本村打工的子女)往炭步读书,村委会继承了注重培养后代的历史传统。
村中特产“美女花”
藏书院村从外地引种一种名贵珍稀保健食用花卉叫“美女花”,“美女花”又名中华大槿花,有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米黄色的,大如玫瑰,花色艳丽,香气浓郁,它不但极具观赏魅力,更是医食俱佳的珍稀绿色佳肴,现在成为村中特产。
据国家蔬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营养专家检验,“美女花”富含植物激素、花青素、酯类、维他命和微量元素等可抑制某些引起皮肤老化的酶类,增加皮肤细胞活力,并可调节神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较佳的护肤养颜美容作用。它富含人体必需的钙、磷、铁、蛋白质等营养成份,可凉拌、焖炒、做汤、煮粥等,嫩滑可口,鲜干品均受广大客户青睐。“美女花”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功效,有治疗支气管炎、痢疾、大便出血、妇女带下,头皮瘙痒、杀虫治癣等医用效力。
据专家挖土化验;发觉藏书院村有几十亩田土非常适合种植“美女花”,种出来的“美女花”不但个头大且各类营养的药用、食用要求都符合标准。目前从夏天到秋天、日日鲜花不绝,四周香气扑鼻,“美女花”鲜品、干品各大酒家争相前来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