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个字”却相当霸气清政府保护

今天,我们在出国旅行、工作或学习时,都会带上一本红色的小本本,这本就是我们熟悉的“护照”。《战狼》电影中,护照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是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寻求大使馆庇护的“救命符”。然而,在清朝的护照上,虽然短短27个字显得十分强势霸气,但实际上,清政府的力量已经无力保护其百姓。

护照一词来源于英文“PASSPORT”,最早出现在1845年。尽管这一名称只有178年的历史,但类似的凭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用来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和国籍。在中国古代,护照有不同的名称,例如“过所”、“度牒”以及“通关文牒”。当古人要从中原前往西域等地时,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通关文牒,才能通过“嘉峪关”、“玉门关”等著名关卡。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持有的“通关文牒”实际上与今天的护照十分相似。

我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护照出现在1689年。当时,由于清朝与俄国频繁往来,政府为参与谈判的官员发放了护照。这些护照作为身份凭证,只有政府官员能获得,普通百姓则无法出境。从那时起,护照便成为了证明身份的官方文件。

最初的护照没有照片,而是通过文字详细描述持有者的外貌。直到1919年,摄影技术逐步成熟,北洋政府才开始在护照上贴上照片。到了民国时期,护照的发放逐渐规范化,申请护照的人数也达到了上千万。即使在中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国民政府的护照发放工作也没有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护照的制作和发放逐步与国际接轨,不仅为不同身份和需求的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护照选择,而且办理流程越来越简便,出入境效率大大提高,很多人也因此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梦想。

例如,2022年乌克兰局势紧张时,为了保护在乌华人的安全,我国驻乌大使馆发出撤侨令,帮助同胞顺利回国。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在《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修订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广州、厦门等五个港口自由活动。后来,签订《天津条约》时,清政府同意英国人持“游历护照”前往内地,这对外推行的保护政策更像是对列强的屈服。

对于清朝的平民来说,护照不仅是无法依赖的工具,很多时候,出国谋生的华侨不得不通过支付巨额的贿赂才能顺利通过海关。清政府对此不闻不问,无法给予有效的保护。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衰弱,护照上如何写上强势的话语也没有任何意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