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原标题:一些读者反映,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面临护工短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有限、护理机构床位不足等问题

多层次构建失能老人照护网(金台视线)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失能老年人照护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些读者网友反映,失能老人照护仍面临护工短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有限、护理机构床位不足等问题,期盼多层次构建失能老人照护网,缓解失能老人家庭压力,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的焦虑。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压力大,护工专业经验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依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有部分自理困难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数字背后是沉重的家庭负担。

湖北黄石市李女士说,母亲因脑梗失能卧床不起。去年底,父亲去世,照顾母亲重担全落在李女士一家人身上。夫妻俩既要忙工作,还要照顾老人和尚幼的小女儿,刚上高中的大女儿也得帮把手。李女士说:“感觉全家人,都在围着一个老人转。”

像李女士这样的双职工家庭,要照护失能老人,多数人要请护工帮忙。但养老服务市场在护工问题上是需求侧、供给侧“两头难”。一方面,护工数量不足,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的护工因为缺乏照料失能老人的专业经验,求职也并不顺畅。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雇用护工的经历。河北承德市姚女士3个月前曾为失能父亲请了一名护工,查看监控记录发现,护工常常偷懒、玩手机,也不经常给老人翻身。“我在家的时候,都是我自己给爸爸处理大小便,做饭也是我来,感觉护工帮助不大。”姚女士说。

目前,护工群体以中年人为主,多数从业人员为50至60岁,40岁的护工已经算年轻。在江苏苏州市某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的陆女士经常为找不到满足客户要求的护工犯愁。

不过随着观念转变,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做护工。辽宁鞍山的赵先生原先从事互联网行业,失业回老家跟母亲一起做护工,“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做的,没想到会持续做下去。”赵先生说。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不少护工从业者,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专业的职业教育。还有不少家庭和养老机构认为,照护失能老人还是需要些阅历和经验。安徽合肥市刘女士今年21岁,不久前毕业于某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在应聘养老院和护理院护工岗位的过程中,却因年龄问题碰壁。

养老护理机构匹配难,农村失能老人照料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有限

除了居家照护,还有的家庭会选择将失能老人送到专业机构的护理病房。“十四五”期间,许多养老机构改造设施、更新设备、培训人员,逐步从不敢收住、不能收住向积极收住失能老年人转型。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

与失能老人总数相比,医养结合床位仍显不足。不少失能老人家庭面临“高价机构住不起、低价机构服务差”的困境。居住在河北燕郊的刘女士想将需要24小时看护的母亲送到养老机构进行专业护理,可咨询了多家机构后发现,许多普通养老机构不接收完全失能老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的机构,却费用太高,让刘女士打了退堂鼓,“想给失能老人找合适的养老机构太难了。每个月三四千元的不敢去,上万元的又供不起。”

对此,郑州市嵩山医院无奈地表示,该院老年内科采用专业医护人员承担患者的医疗康复及生活护理,推行无家属陪护住院治疗、养老服务,但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近期因医院经营遭遇困难,无力再对老年内科进行补贴,只能对住院患者进行分流。

老人照护的供需问题在农村更加严峻。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张先生行动不便,他的子女分别在河北和山东打工,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将张先生接到城市照料。农村像张先生这样的老年人不少,他们受生活习惯、经济收入的限制,大多数独自居家养老。许多行动不便的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农村失能老人主要依赖务农收入或子女赡养,失能老人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自付费用高,家庭难以承担长期照护成本。同时,农村青壮年外流比例高,农村地区医院数量少、医疗水平有限,失能老人日常照料处于缺位状态。”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原主任郭玉芬说。

自2016年我国开始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3年底,参保人数达1.8亿,累计236万失能人员享受相关待遇。

由于长护险是需要通过评估才能获得保障。有读者、网友反映,自家重度失能、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没有通过长护险的评估;还有部分老人的评估等级较低,导致长护险提供的护理时长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生活所需。

山东淄博市于先生反映,他在为84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申请长护险现场评估时,评估人员仅仅用简单问卷打分判定未达标。于先生认为,母亲可以在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完成记忆、指认等动作,看似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而实际上已不能准确穿衣和自行大小便,符合长护险范围,他也急需帮助减轻负担。

一方面申请长护险的家庭无法如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公司的长护险推广也面临一些困境。苏州陆女士所在的养老服务公司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为享受长护险的失能患者提供普惠服务,但是在推广服务过程中常遭到拒绝,原因是养老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出现错位。

“按照政策,我们可以提供协助鼻饲、用药、康复训练等22项基本服务,但家属除了需要辅助洗澡、洗头等服务,多数服务用不着。而到鼻饲阶段的老人需要更专业的护理员,非我们能胜任。”陆女士说,据她了解,失能老人家属最需要的是帮忙打扫、做饭等服务,但这是他们不能触碰的“红线”,“因为这些属于家政服务范畴,不属于我们医保长护险政策下的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宽长护险覆盖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体系

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均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民政部、财政部也多次发文,加强对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照护供给规模不断扩大,照护保障范围也不断拓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党俊武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设计,“通过家庭照护能力强化、长护险制度保障、社区机构资源协同的三维联动,实现失能老人‘老有所安’的目标”,通过多层次的综合服务方案,形成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失能老人照护网络,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要建设一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护理队伍,统一服务标准与监管机制,加强专业护工队伍建设,同时发展多元化服务供给模式。”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健康护理学学系主任景丽伟认为,通过政策保障、能力建设、职业认同、技术融合协同,破解护理队伍“招人难、留人难”困境,为失能老人提供可持续的专业照护支持。

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专家建议,应当建立“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医保统筹”的多元筹资机制,加速构建覆盖全民、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可对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提供差异化服务。如对轻度失能老人以居家服务为主,中重度失能老人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专业机构提供全托服务,避免护理供给与需求错位。“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同时,扩大长护险范围,可以优先将农村失能群体纳入保障,通过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机构、定向培养农村护理员等方式,实现县域护理服务全覆盖。”郭玉芬提出。

此外,考虑到医保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报销范围有限,护理费用自付比例高,失能老人家庭负担重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建议,当长护险推向全国时,可以和医保实行“一单征收”,相当于医保缴费时,在前端附加一部分单独作为长护险缴费,可借用医保的缴费渠道和缴费基数,建立单独资金池和账册,独立管理长护险。

“还要鼓励慈善组织、志愿者参与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党俊武认为,可以引入社会资本与慈善捐助作为补充,降低失能老人照护对医保基金的过度依赖。

河南信阳市浉河区三五八社区美好邻里中心采用“政府+市场+公益”模式,由政府提供场地、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引入信阳市安寿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政府不仅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还面向居家老人提供上门送餐、理发、护理、保洁等各项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这一嵌入式服务受到老人普遍欢迎和社会广泛好评。

有读者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积极利用技术手段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对失能老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如防跌倒报警器、远程健康管理平台等,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贵州兴义市读者贺成建议。

THE END
0.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的难点与重点理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8年来,试点城市制度框架建设和政策体系搭建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度失能老人护理需求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培育了医疗与养老机构结合新动能,带动社会资本加快投入医养照护产业,扩展了就业渠道。此外,各试点地区在护理服务标准、搭建多方参与和高效优质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51:6361=28A=;0unuou
1.剖析: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真实现状|现状|剖析|照护|机构|社区|服务基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课题组全国养老照护机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全国第四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政策、格局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我国长护服务仍然存在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照护机构的入住率低,居家社区服务的利用率低。家庭成员仍然是照护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792B781euovnsv/3646B950jznn
2.◇决策参考报告202330◇综述:构建长期照护体系,应对失能老人养老难题近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养老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供给多样化选择增强、市场活力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但是在养老服务整体取得可观进展的同时,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必要。本文汇集专家见解分析该体系在各地、各国的模式与经验,并分析我国构建该体系jvzquC41yy}/hsqkd0tfv8v1hptv|llez~0|kn1tj{v87245731}7245732:d696?:27mvo
3.探讨丨长护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服务|制度|照护|护理|建立|探讨丨长护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生育率下降、家庭小型化带来照料人手不足,照护费用不断增高,失能老年群体照护难等问题愈发突出,长期护理问题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责任演变成当代社会的重大风险。2012年以来,青岛市聚焦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的现实紧迫需求,在全国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32?741euovnsv/3998@;70jznn
4.老有所护:如何建构可持续的长期照护体系?民生观察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4063万人,2050年将达到1亿左右。目前这些老人多数由配偶、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照料,这带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与家庭享受不到充分的、专业的服务;二是普通家庭照护负担沉重,照护者往往承受着极大的身体、精神和经济jvzquC41yy}/hsqkd0tfv8v1hptv|llez~0o|le14636971v46369742a:87?>80jzn
5.IIGF观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情况和政策建议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高度重视,与现行社会保障领域的“五险一金”并列,学术界甚至将其表述为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是指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应用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全社会由于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jvzquC41kkmg0lzhg0kew7hp1ktgq86234579B80jvs
6.优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模式此外,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等是21世纪以来的人口特征,加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是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的稳定机制仍然缺失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叠加的直接影响是照护成本仍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沉重负担。 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模式的治理之道 妥善解决失能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亟须厘清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模式的基本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6651}7246653Ad796<92<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