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新加坡工作机会很多,待遇也不错,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看似完美的"机会"背后
今年年初,几名来自非洲喀麦隆的求职者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路程,在他们看来,这次机会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月薪1500到2200美元,包食宿,只需要一周就能办好手续。
约瑟夫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喀麦隆的月薪只有130美元左右,妻子怀孕三个月,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女儿。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财产,甚至背上了债务,凑齐了前往新加坡的费用。
中介公司看起来很正规,有实体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很热情,让这些求职者更加信任的是,中介还展示了据说是之前成功派往新加坡的喀麦隆人照片,声称他们现在月薪达到2600美元,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可信。
然而,当这些满怀希望的求职者抵达新加坡后,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没有人按承诺来接机,之前热心的中介突然失联,住宿安排既混乱又不完善,最关键的是,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工作岗位。
玛德琳拿到的工作许可证,后来被证实是伪造的,桑德拉意识到情况不对后,果断选择回国,因为她害怕继续滞留可能遭遇更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
可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不仅错过了返程航班,还因为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陷入了绝境。
全球诈骗产业的新动向
这样的骗局并不是个案,今年9月8日,美国财政部对东南亚诈骗中心实施制裁,数据显示仅2024年美国民众就因东南亚地区的诈骗活动损失超过100亿美元,这些诈骗网络不仅针对美国人,也将魔爪伸向了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各地求职者。
令人震惊的是,今年2月20日,1000多名在缅甸从事网络诈骗的中国公民被遣返回国,今年1月,中国演员王星被骗入缅甸诈骗园区的事件更是引发全民关注,随后大量类似受害者案例浮出水面。
联合国报告显示,仅在缅甸和柬埔寨就有超过22万电诈从业者,其中大部分是被骗或被迫的。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在加强监管,9月12日,新加坡人力部发布新规,严厉打击外籍人士持短期签证从事自由职业的行为,违规者将面临最高2万新元罚款和两年监禁。
对于这些受骗的喀麦隆求职者来说,维权之路异常艰难,玛德琳的处境最为绝望,没有返程机票,仅剩40新元现金,旅游签证即将到期,却无固定住所,由于诈骗案源于喀麦隆,新加坡警方无法介入调查。
在现有国际框架下,像这样遭受跨境诈骗的受害者,并未被正式认定为有权获得系统性保护的群体。
虽然他们与人口贩运受害者存在相似性,但并未遭受国际法认定的强迫劳动等剥削形式,因此很难获得有效保护。
最终,约瑟夫和玛德琳在好心人帮助下得以回国,但正义并未得到伸张。
起诉诈骗犯需要他们无力承担的资金,而且对腐败的司法体系也缺乏信心。让·皮埃尔则选择留在东南亚,因为回国面临债主追讨更加危险。
结语
这些真实的案例提醒我们,海外务工需要格外谨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合法的海外就业机会确实存在,但我们更要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求职,避免被虚假承诺蒙蔽。